优化营商环境的个人反思与总结(实用3篇)
为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各级政府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服务效率和便捷性。工作重点包括简政放权,成功取消和调整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一站式服务,简化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建立了政务服务评价机制,推动网上办和不见面审批,积极上门服务,确保企业和群众的需求得到及时响应。通过强化干部执行力和作风建设,确保政务服务高效运转。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总结还指出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如惠企政策精准投放难、信息共享不畅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规划了未来的工作措施,继续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1
为了更好地落实中央及地方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各项政策,我们积极开展了多项措施,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致力于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握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以流程再造为手段,努力构建高效便利的服务体系
(一)推广简政放权。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成功取消了235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了454项,并承接了67项上级政府下放的审批职能,同时下放乡镇行政审批41项,从而实现了市县同权的改革。这些举措有效减少了企业和个人在申请审批时的时间和成本,大幅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二)建设智能化政务服务平台。我们积极投入913万元建立高标准的智慧服务大厅,配置了智能叫号、自助查询和填表设备,大幅提升了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通过优化窗口布局,我们将全县43个县直部门的1270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服务中心,形成了一站式服务模式,企业和群众在此可以高效办理各类审批业务。
(三)深化审批流程再造。我们对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持续推进简化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材料,压缩办理时限。通过容缺审批、联合审图等新措施,打破了原有的条块分割,提升了审批效率。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4小时内可完成营业执照申请,投资项目的整体审批时间也压缩至80天以内。
(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按照省市的标准化要求,我们重新梳理了服务指南,制作了业务手册和经典案例,构建了便民利企的审批服务标准化体系,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清晰的办事指南。
(五)延伸基层政务服务。我们积极推进镇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三级服务网络,制定了镇街和村(社区)的服务标准和事项清单。通过实施一窗受理改革,我们努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为基层群众提供便利的服务。
二、以企业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营造满意的服务环境
(一)建立政务服务评价机制。我们通过多渠道收集企业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并设立专门的反馈窗口,快速回应并解决他们在办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服务始终以群众为中心。
(二)大力推进网上办、不见面审批。通过引导企业和群众增加网上申报的力度,我们实现了不少事项的线上办理。为了解决网上申报操作不直观的问题,我们录制了高频事项的申报流程小视频,帮助群众更方便地进行网上办理。
(三)主动上门服务。针对企业在项目审批中遇到的困难,我们常态化开展“服务进企业”活动,提供现场指导和项目预审,确保重点项目能够快速落地开工。
三、以干部执行力为基础,加强作风建设,营造亲清的营商环境
我们坚持严肃工作纪律,强化干部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和考核制度,确保政务服务的高效运转。利用培训提升干部业务素养与服务水平,确保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
四、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过程管理为重点,扎实做好营评准备工作
我们明确优化营商环境的目标,健全工作体制,设立专项工作推进组,细化各项工作任务,定期开展调度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点与问题,从而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2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的关心支持下,我局紧紧围绕全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和事中事后监管,截至20xx年5月,市场主体总数已达到X户,是20xx年市场主体总数的3.09倍。现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总结汇报如下:
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优化营商环境职能,确保职能交接顺利进行。20xx年区市场监管局实现了三局合并,承继了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等相关职能。营商环境方面,主要负责全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许可、事中事后监管、质量标准与认证、商标品牌等政策的扶持工作,并指导区民营经济协会的各项工作。20xx年转隶组建后,整合了区知识产权局、区物价局等相关职能,公司注册登记职能划归至区行政审批局,保留了个体户登记注册和食品药品许可的职能。职能划转后,我局对公司注册等职能进行了代管,共划转了行政编制干部7名、窗口辅岗人员15名;划转了9类164条行政审批事项,并于20xx年1月1日完成正式交接,同时建立了协调机制,确保两局业务顺畅衔接。
(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持续为个体注册提供高效服务。职能划转后,我局重点加强个体户注册登记服务。一是实现服务窗口全覆盖。在雨花、西善桥、赛虹桥、板桥4个街道设有个体工商户登记窗口的基础上,新增设4个登记窗口,确保8个街道(园区)实现个体登记服务窗口全覆盖。二是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通过网上登记和手机App登记实现个体工商户的注册,手机注册审核通过后可直接领取个体工商户电子营业执照,并试点营业执照自助打印机。今年以来,我区个体户手机APP登记办件量已达到4627件,登记率高达90%以上,稳居全市第一。三是推动证照联办改革。在食品经营许可证、药品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办理过程中,我局与区行政审批局密切配合,开展网上集中政务服务,为开办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顺畅实现一窗通办。
(三)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我局认真梳理惠企政策资金,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20xx年,我区获得了质量强市优秀区的荣誉,十四所获得了江苏省质量奖(全市两家,省政府每家奖励100万元),玻纤院获得市长质量奖(全市三家,市政府每家奖励50万元);完成有效发明专利2247件(每家奖励2000元),PCT专利57件(市政府每家奖励3万元,区政府每家奖励1万元),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4%和248%。20xx年,我局还促进了雨花台区民营经济协会的成立,并带领民营企业赴青海大通开展扶贫工作,苏宁易购集团为其提供电商精准扶贫服务,机关三支部与苏宁南京连锁平台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今年,我局积极打造党建315品牌,组织开展进企业、送政策、送服务的主题党日活动,为企业送去急需的政策和法律服务,排除发展障碍。
(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的监管制度。推进企业年报工作,创新机器人+年报模式,全区企业年报率达92.1%,居全市第二名。强化企业信用监管,加大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和吊销力度,国家总局信用监管司前来调研。在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20xx年共开展26类不定向抽查和4个定向抽查任务。今年,我局还将牵头全区21个部门开展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通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复工,截至目前全区餐饮服务单位已复工2232家,恢复堂食927家,央视多频道报道我区餐饮复工的做法。开通备案直通车,助力防疫物资、药品生产企业的复工。开设知识产权微课堂,强化线上动产抵押融资服务,抵押登记额达到5500万元。协调辖区企业为省中医院援鄂医疗队迅速捐赠防护面罩,携手江苏金创开展疫情防控物资捐赠。联合区财政局对受到困难的农贸市场给予3万至5万元的补贴。
二、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计划
区市场监管局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开展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惠企政策精准投放难。市场监管局由多部门合并而成,服务职能相对较为分散,虽然我局开展了大量培训和走访,但政策的精准投放度仍需提升。二是信息共享不畅。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程度较低,难以建设全方位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构建联合惩戒机制也面临困难。三是市场监管与行政审批存在脱节。区行政审批改革并不彻底,职能划转的选择性导致设立登记的碎片化,谁审批谁监管的关系变成了部门之间的体外循环,虚假注册等问题仍然存在。
目前全区营商环境总体较好,双创示范基地被国务院通报表扬。下一步,我局将结合当前机构改革,综合运用市场监管政策和手段,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主动服务。一是积极适应市场监管的新角色。当前企业注册登记职能已全部划归,我局将主动沟通协调,配合开展对于虚假注册的调查工作。随着街道集成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局要进一步明确职能定位,服从全区统一安排。二是高位推进质量强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区质量发展委员会的作用,积极组织各级质量奖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培育树立质量标杆。推进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三是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政策引导,修订《雨花台区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奖励额度,确保全年有效发明专利的拥有量达到2600件,PCT专利的申请量达到45件。四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区民营经济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上线民营经济协会微信小程序,强化扶企政策、非公党建等服务。依托局党建315品牌,加大企业的走访力度,整合各条线力量,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全面加强信用监管。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依托机器人+年报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年报率,着力清理和吊销长期停业不经营的企业。
各位领导,《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务院722令)已正式实施。我局将以此为契机,牢固树立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意识,积极履行职责,为全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希望区人大各位领导多加指导,人大代表多提出建设性意见,共同营造全区优质可靠、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 3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营造良好、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结合我局的具体职责,现将我局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措施
(一)政策文件制定情况。根据《XX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局起草了《XX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于9月20日报送区府办。
(二)活动开展情况。
1、提升城市便捷性。
(1)增强城市基础设施维护。我局在今年1至9月份,主要对医学院后巷、玉屏巷、前龙巷等地进行了水沟疏通工作;在盘百路、东笋路等路段更换了相应的盖板和雨水篦,共清理水沟86米,增设29个盖板及雨水篦,改造排水沟624米。完成了东笋水源地保护工程,新增污水管道500米及三级化粪池两座。
(2)强化道路扬尘控制。对崇信巷等路段进行了道路硬化和维修,共维修2940平方米的路面,同时完成了江凤路连通市政道路的硬化工作,硬化面积达2600平方米。
2、积极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我们认真做好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的复审工作,提升绿地服务覆盖率。今年以来,共修剪绿化带3株、数百株大花紫薇和羊蹄甲,清理杂草面积约3.8万㎡,处理绿化垃圾约18.12吨,确保绿地的良好运维。
3、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效。
(1)提升卫生城市管理水平。通过日常清运生活垃圾105吨,截止9月底总计清运28665吨,确保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强扬尘防治,实施车辆和道路的定时洗扫,减少扬尘污染,形成长效管控机制。
(2)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效率。今年以来共开展90次整治活动,清理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约210吨,发放环保宣传单500份,并设立关于禁止倾倒垃圾的警示牌以警示居民。
4、严格管理,提升法治化水平。
(1)深化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建设一支高效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为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全面整治城市乱象。针对乱搭乱建、乱摆乱设等现象,通过721工作法,合理疏导摊点,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实现城市管理高效化。截至今年9月,共清理乱象7769处,发出整改通知书多份。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部分市政设施老旧,尤其是旧城区的排污系统无法满足居民需求,公共设施维护经费不足,难以解决相关损坏问题。
2、道路和市政设施管理分布广泛且安全隐患大,管理难度增加。
3、管理人员不足导致农贸市场周边占道经营现象反弹,管理需求无法满足。
4、垃圾处理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成为亟需改进的问题。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加强日常巡查,及时记录各类市政设施的破损情况,确保及时维护。
2、继续整治市场周边的占道经营,巩固卫生城市成果,改善市容环境。
3、加强绿化养护,处理存在安全隐患的植物。
4、做好辖区内道路日常清扫、垃圾清运和公厕管理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5、继续推进环保督查整改,打击违法行为,确保城市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