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本学期工作总结报告
本学期,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和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全面掌握教学内容与重难点,编写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案。备课过程强调对教材的理解与学生实际情况的结合,注重简化作业及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教师更新观念,推行以学生“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大胆质疑,从而激发课堂活力。理解新课标的深刻内涵,强调语文教育的熏陶作用,通过课文讨论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外阅读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保持敏感性与责任感,致力于不断创新并解决新问题,为教育事业贡献热情与汗水,期待学生在未来绽放光彩。
一、深入研究教材,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全面掌握教材的体系、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搞清楚教学中的主线和重难点,理清要点,抓住关键。
精心编写教案。每课教案应做到“五有”: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有合理、连贯的教学步骤;有激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有合适的练习。备课需提前两天进行,课前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深入研究教材,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每一节课。课后布置的作业力求精简但有效,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作业质量。及时撰写教后记,记录本课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以便于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教学方法,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认真学习新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工作,并将这些要求充分体现在课堂上。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兢兢业业地备课,细致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关注每一个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室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常常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与他们共同探讨教材和教学方法。我积极参与本学期的“教学节”活动,该活动吸引了众多教师参与,每位授课教师都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并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教学方案。我认真听取每一节课,课后与所有老师一起进行评课,从中发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大家共同理解、消化吸收,达到了提升教学能力的效果。课后还进行自我反思,内容包括:(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2)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3)是否改进了教学方法;(4)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实践证明,每一次的认真反思和总结都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过程。在这次活动中,所有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我也从中受益良多。
二、更新观念,勇于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老旧的教学方法逐渐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需求,特别是那种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21世纪学生的特点。现代学生好动、好奇,求知欲强烈,课堂教学应以“动”作为核心关键词。既然学生喜欢动,我们就应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我更新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动”感,在“动”中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大胆改革。例如,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如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思考主题、查找资料、提出问题、思考课后题),坚持课前预习,让他们在课前就自主动手,发现问题。在学习课文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小组交流或全班辩论。我当引导者,最后由个别同学进行总结。如此,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避免他们在课堂上消极听讲,转而让他们成为积极的探索者和参与者,真正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符合了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理解新课标,领会其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深远,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并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导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用什么来感动并影响学生?无疑,主要依靠的是课文,课文中蕴含的深厚人文内涵。这种内涵需要教师深入理解并挖掘。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当提到“我们应该成为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苹果或石榴那样的人”时,学生们展开了热烈讨论。有学生认为要做像落花生那样朴素无华却对他人有用的人;也有的学生认为要摒弃旧传统,外表美也是一种追求。在大家达成共识:我们应该成为既讲求外表又能为他人服务的人。在以往教学中对课文价值的固定和呆板理解之后,我发现,对于课文的理解原来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与突破,其形式生动活泼,结论也更为辩证合理。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鼓励师生双方共同创造与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
四、课外阅读讲求方法
许多学生对课外阅读充满兴趣,但在“读”的方法上常常不够明确。有的学生仅凭兴趣,随意翻看生动情节的书籍;有的虽然读了优秀的文章,却未能积累知识和写作技巧。我们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要“读得乐”,更要“读得好”,实现更大的收获。我的做法主要围绕阅读教学,向学生介绍有效的读书方法。一是选择性阅读,即根据自身学习或写作需要,选读相关书报的篇章;二是快速浏览,通过测览法对所读材料迅速把握要点,适合那些时间有限的学生;三是精读,对重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例如,阅读教材推荐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反复阅读,并根据我的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解答;四是摘读,即通过抄写文章的重要内容或词句来加深理解,这是我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常用的方法。我的学生都有一个摘抄本,我们称之为《大海拾贝》。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我会鼓励他们翻阅自己的《大海拾贝》,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为了保持班上逐渐形成的课外阅读氛围,我经常围绕课外阅读开展各种学生喜爱的活动,并将这些活动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回顾我开展的活动,可以归纳为“四会”、“三赛”、“一展评”。“四会”包括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及新闻发布会;“三赛”则是速读赛、朗诵赛和读书知识竞赛;“一展评”是展示和评选优秀的读书笔记,期末进行集体展评。由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读书笔记也越来越丰富与扎实,在展评中显示出新的特色,比如,有的摘抄记录简洁明了、有的归纳总结切合实际、有的感想深刻。学生在展评时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进入新世纪,课外阅读不仅是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也是丰富人类精神资源的重要途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挖掘学生的多方面潜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拓展课外阅读的更广阔天地。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不断创新、永无止境的过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亦在不断变化。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我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及时发现、研究并解决学生在教育和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准确把握其特点与规律,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使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我奉献的是汗水与热情,但所收获的却是那一份份珍贵的成长与情感。我用心去教导学生,倾情去培育他们,问心无愧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我愿将对教育的热忱化为对学生的深情厚谊,把自己最珍贵的爱奉献给孩子们,相信今日含苞欲放的希望,明日必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