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安排(人教版)(通用2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数学学习框架。本学期责任班级为一(3)班,62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显示,他们因刚入学易分心。教材分为七个单元,涵盖10以内的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物体分类、11-20的数、20以内的运算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思维能力。教学目标包括能熟练数出20以内物体、理解加减法含义、认识比较符号和简单图形等。重难点在于掌握20以内的运算。为了激发学习兴趣,采用游戏和实践活动,重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上建立信心,并感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负责一(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一(3)班共有62名学生。由于他们刚进入小学的环境,年纪还小,课堂上容易分心,常常喜欢聊天或做一些小动作。然而,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这些孩子们一定会有显著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3、分一分、物体的认识;4、11-20的数的认识;5、20以内的进位加法;6、20以内的退位减法;7、总复习。
这本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科书,主要通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并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实用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些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读写0-20的各个数字。
2、初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够认识加减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3、初步学会使用加减法的概念和算式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并能够运用这些符号表示数字的大小关系。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发展空间观念。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
7、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8、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数字的认识与运算。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是学生认数与计算的起点,也是学习更大数字的重要基础。这些基础知识和技能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难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是学习数字和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多位数运算的基础。掌握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关键,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更多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热情。
2、课堂教学中应提出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和广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照顾中等生和思维较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有趣且动手的作业,避免沉闷的机械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给家长提供一些有效的辅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明确本册的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涵盖以下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立体图形的认识、11~20各数的认识、钟表知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活动。
(一)知识与技能
1. 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数字,熟练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个数,区分几和第几,使用数字表示物体数目或事物顺序,并能比较数字大小,掌握10以内及20以内数的组成,能认、读、写0-20的数字。
2. 对数位和计数单位有初步了解,知道个位、十位数各自的含义。
3.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
4. 知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初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能准确进行10以内的口算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
5. 认识符号“>”、“<”、“=”并能使用这些符号比较20以内数字的大小。<>
6. 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并能辨认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开展图形拼图活动。
7. 初步理解事物的比较和分类方法,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同类事物的比较和分类。
8. 初步认识钟表,能够认读整点。
9. 逐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整理、概括、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
1. 能用0—20的数字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 初步掌握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及10以内的加减、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3. 能比较日常生活中事物(20以内)数量的多少、长短及高矮,并进行简单分类。
4. 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初步体验1时的长短。
5. 能根据简单的统计图和表格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6. 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初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能力。
⑴会看。能找到数学书中的学习内容。
⑵会听。能理解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并边听边思考。
⑶会想。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设法解决。
⑷会说。能用简洁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⑸会用。能运用学具学习数学内容。
⑹会做。能规范书写数学作业,认真负责,并能进行自出题和自我检查。
⑺会讨论。能与同学平和地探讨数学问题。
⑻会合作。能与同学友好合作完成数学游戏和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学研究。
⑼会评价。能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2. 在合作过程中,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思考,努力发言,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培养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3. 养成守时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 爱护学习用具和数学书籍,培养勤奋学习、有条理和热爱美的习惯。
5. 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乐趣以及与伙伴交流的快乐。
6. 受到关心集体、热爱家乡和自然、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些内容是学生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对日常生活有广泛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学生必须掌握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关的减法,这是他们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材还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事物的数量、长短和高矮,以及简单分类和初步认识钟面等内容。虽然每个单元内容不多,但都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与培养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共教学一年级两个班级。一(2)班38人(男21女17),一(4)班42人(男25女17)。这两个班级的学习特点各有不同:(2)班如同山野,天真无邪,勇敢无畏,个性自由;(4)班像是一片园林,静美规整,和谐有礼,追求卓越,鼓励思维拓展。
四、方法与措施
1. 认真研究《教材》和教科书,调整教学理念,充分开发教材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内容让其融入课堂。
2. 加强游戏、儿歌、演示、观察与操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增强听、说、读的训练,创造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的经历。
4. 培养审题和解题思路的训练,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
5. 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适时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6. 通过积极的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促进全面发展。
五、教学进度安排
总计88课时
第零单元 课堂常规 2课时
第一单元 准备课 2课时
第二单元 位置 5课时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与加减法 16课时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一) 6课时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与加减法 24课时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9课时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6课时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0课时
第九单元 总复习 8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