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年度工作回顾与总结

工作总结1天前

放射科在过去一年中经历了许多挑战与成就。尽管该科室人手不足,仅有七名医生和少量技术人员,却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满足了日均270张床位及超过300人的医疗需求,接诊近八万人次,创造了850万元的收入。科室内部存在教学薄弱、论文发表少及考核机制缺失等问题,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虽然获得了四项局级科研项目,但对真正的项目含金量仍有反思。医院迁址期间,放射科团队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成功完成各项任务,但也面临了一些同事的消极态度以及一位默默付出但未获应有回报的年轻同事的离开,引发了对于团队文化的思考。未来,放射科需寻求突破瓶颈,提升整体发展,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感受到公平与尊重。

放射科年度工作总结

对于撰写放射科的年度工作我内心深处其实存有不少忐忑。回想20xx年全院总结大会,Z院长在赞扬其他科室时,却将放射科一笔带过。我透露了我的遗憾,Z院长耐心地安慰我,表示很希望提到我们的贡献,但实在找不到响亮的“亮点”。那一刻,我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试想,本该在全院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放射科,却因我对工作的疏忽,只能沦为“配角”,这让我感到深深的失落。决心奋起直追,时光荏苒,20xx年该是我翻身之时。

这一年,我们全科上下倾尽全力,拿出了珍贵的设备:一台“拼劲十足”的DR机,一台“历久弥新的CT机”,一辆“仍能驰骋”的体检车。在全体团队的努力下,我们成功满足了日均270张床位及超过300人的医疗需求,完成了各类体检任务,包括结核病筛查和征兵体检等。全年接诊近八万人次,收入达八百五十万元。

放射科只有七名医生、一名护士和两名技术员,肩负着本院各种X光和CT检查的重任,还需奔赴乡村和企业进行体检,随时待命进行移动摄片。作为一个以盈利为主的重要科室,我们却长期人手不足、资源匮乏,仅用全院不到6%的资产(CT机已全额折旧),不到3%的人员,创造了超8%的整体产值。我不敢自夸我们的队伍是“无敌”的,但我深信我们是一支顽强的团队。无论将来我是否继续担任主任,我都为曾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

我们有理由感到自豪:过去一年全院无一宗医疗事故或医患纠纷与放射科有关。即使工作繁忙,我们还是派出超过30人次参与市内外的专业学术活动,许多人超额完成继续教育的学分要求。更令人振奋的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口气获得了四项局级科研项目,这是值得庆贺的成果,我为我们的成就感到欣慰,但同时对自己感到羞愧。

让我感到羞愧的并不仅仅是新项目的缺失,放射科的教学薄弱和论文发表的稀少依然没有改善,成为我们心头难以言说的痛。报告的书写及操作流程的不规范,报告内容的详略不一,诊断意见的标准差异,都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室内部缺乏明确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员工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亟待提升,这将成为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很难实现医技与医辅的有效分开,这也是我任期内最大的遗憾,更是制约科室发展的隐忧。

前几天,Z院长因我辞职一事,与我进行了深入交谈,称赞我过去的工作成果,我深感荣幸和感谢。不过,我深知自己并非全能之人,无论在性格还是学识上都存在缺陷,这些直接影响了科室的发展。在我有限的能力下,能将队伍带到如今的地步已属不易,如何进一步突破瓶颈、做大做强,我感到无能为力。有时我会发呆,回望过去一年,即使我们获得了四项科研立项,但我也在反思其中的真正含金量,自己是否只是自欺欺人。我们要强大,未来的路依然漫长,前方不仅需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在医院迁址这一重大转型中,放射科涌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迹,大家齐心协力、主动承担起各项任务,确保了顺利迁移并重新开展工作:卫生自理、电脑自行连接、门锁自行修理、安保自行负责、设备自行安装,大家都在尽心尽力地解决问题。值得特别表扬的是秋霞、阿开和吴仔,他们甚至在搬迁后的第三天就辞职离开了,这让我倍感惋惜。然而,也有个别同事在整个搬迁过程中,选择了袖手旁观,轻松地享受着成果。更让我难过的是,某位年轻同事在试用期内,为我们搬迁付出了很多时间和汗水,却从未领取到任何工资和奖励,默默地离开了团队。相比前面提到的个别人,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这位年轻人的离开,并非因为金钱问题,而是因为他需要照顾身患重病的母亲,家庭责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我无权责罚那些不作为的人,但我更愿意为这样的年轻人发声。我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却无能为力,这让我感到愧疚。

《放射科年度工作回顾与总结》.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yyds3.com/gongzuozongjie/10522.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