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小班教学研究组工作总结
小班教研组本学期坚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积极应对二期课改。通过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和讨论,提升了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促进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注重多样化和参与性,围绕幼儿的兴趣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增强了幼儿的互动与学习积极性。重视家长的参与,视其为教育合作伙伴,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加强家园沟通。教师能力的提升也得到了关注,鼓励年轻教师展示才能,并在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未来,教研组将继续创新与完善工作,推动更大的转变与进步。
我们小班教研组在本学期继续秉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针,深入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精髓,以二期课改为契机,努力通过学习来促进实践,通过实践来深化学习。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我们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了相关的教研活动,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增强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理论是实践的基石,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开展各项活动。本学期,二期课改进入了关键阶段,新课程全面实施。面对新书,我们最初感到迷茫,不知从何着手。课程改革是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二期课改不仅是一场思想上的变革,也是一场技术上的革新,它强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发展,尊重幼儿的内在发展规律、发展自主权以及个体差异,同时也强调为幼儿创造更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更好适应新课程的需求,我组织教师们在教研活动中对《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进行了详细的学习与探讨。经过深入学习,大家对新课程有了更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改变了以往的活动模式,以“多问、多议、多讲”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开展专题讨论,如“我眼中的二期课改亮点”、“如何开展小班探索型主题活动”、“如何平衡生成课程与预设课程的比例”等,鼓励老师们提出自己对新课程的疑惑和实践中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交流,总结经验,确保教研活动真正成为学习与研究的基地。
二、让实践活动更具生动性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在观念转变的我们在日常活动的每个环节中也体现二期课改的精神。具体来说:为幼儿创造更加合理的活动环境。从开学之初,我们多次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教室,搭建半开放半封闭的活动区域,以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干扰。采用开放的活动形式。二期课改淡化了学科的界限,突出了课程的整合性和系统性。本学期我们打破学科的桎梏,注重多种教育因子的融合,让孩子们的参与更加主动,学习更加积极。关注孩子的兴趣来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虽然小班幼儿年纪较小,但他们同样渴望探索。在确定探索主题时,我们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出发,选择如“有趣的饼干”、“美味的糖果”、“苹果”、“鞋子”等适合他们的主题。这些主题贴近他们的生活,孩子们对这些内容非常喜爱。在主题开展过程中,我们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对探索世界的热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让家长工作更显人文关怀
新时代的教育更加强调家长的角色。在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幼儿教育的支持者,而现在我们倡导将家长视为学前教育的合作伙伴。小班幼儿刚从家庭踏入幼儿园这个集体,难免会出现磨合与矛盾。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生活,我们在学期初召开了家长会,详细介绍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安排。期末时我们开放半日活动,便于家长观察了解孩子在园的表现。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家园沟通的桥梁作用,通过家访、电话、随访等方式加强家园联系。针对不同性格的幼儿,我们建议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支持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本学期,家长们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参与收集主题活动所需资料、制作户外体育玩具、丰富自然角的内容,并参与英语儿歌的创作与评比等活动。
四、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
本学期,我们注重为组内每位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年轻教师大胆尝试。10月份,老师公开展示了“好吃的饼干”探索主题研讨活动;12月,老师参加了片托班的半日活动比拼。其他老师在各类比赛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10月的教师乒乓美术作品比赛中,老师获得一等奖,老师获得二等奖;11月的优秀教案评选中,老师获二等奖,老师获三等奖。
在这学期的教研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了快乐,也面临了一些挑战和困惑。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及我们争创一级园目标的确立,教研组的作用将愈发重要,教研活动也应更具创新与特色。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思考与完善,力求实现更大的转变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