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方案2篇
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涵盖时间单位、万以内加减法、多位数乘以一位数、初步认识分数、倍的概念、平面图形特征与周长计算等内容。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强调万以内的加减法和多位数乘法,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引入分数概念,结合实际生活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为学习小数及进一步的分数知识准备。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加减法笔算、口算乘法、了解分数及其计算、图形特征与周长、米和吨等单位的概念,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兴趣。特别关注学困生,通过差异化教学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与信心。教学计划注重实践和情境创设,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知与理解。
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单位秒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口算与笔算,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初步认识分数,以及有关倍的概念及其应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和周长的计算,千米和吨的知识,数学广角及实践活动等。
其中,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在数与计算方面,教材安排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以一位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与除法非常重要。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也是学好两位数和三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计算过程中需将多位数分解成几位数与一位数相乘。
引入分数概念是对数的理解的扩展,分数较为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教材中提供的分数内容是初步的,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具体例子来解释分数的简单含义,帮助学生形成分数的基础概念,并学会用简单分数进行表达与交流,同时发展数感,并通过分数的理解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为学习小数及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
教材特意安排了“倍的认识”单元,集中编排以往分散在乘除法中的“倍”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乘除法后再进行学习。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助于建立“倍”的概念,还便于运用“倍”的理解来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图形与几何方面,教材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单元,这是教材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通过这部分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解周长的概念,并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空间观念的提升。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安排了对毫米、分米和千米单位的认识,以及对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学习。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长度、质量和时间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和时间的估量意识。
“数学广角”部分安排了集合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等活动学习简单的集合思想,并应用集合的理念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激发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欣赏数学之美。
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数字编码”,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整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在认识时、分的基础上,理解时间单位秒,知道秒针的特征,初步在脑海中建立1秒的概念,明白1分=60秒,进而增强对时间的认识和爱惜时间的意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计算;能够进行几百几十的加减笔算,并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特点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初步培养数感与估算意识,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观察、比划和测量活动,明确毫米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毫米这一长度单位,建立1毫米的概念,能够用毫米进行测量,并掌握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长度单位分米及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认识重量单位吨,了解吨的实际应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4、能够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包括各种进位情况),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并在生活中应用。
5、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体会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转化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6、能够口算一位数乘以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以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7、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作图;了解周长的含义,能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8、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能读、写分数并了解各部分名称,初步认识分数大小,能够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本册教材的重难点为: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与周长。
【三】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基础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理解,逐渐适应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意识到数学知识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和需要合作的内容,这为本册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在班级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些同学自觉性不足,数学基础较弱,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慢,今后需要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以及及时的补差等。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在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和考核等过程中,应多关注学困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备课时关注学困生,设计适合他们的教案。
2、在课堂上,加强基础知识的教授和学习兴趣的提升,帮助学困生树立“我也能回答教师问题,我也能学好功课”的信心。
3、批改作业时,应对学困生进行面批,以引导和补习为主;考试后与学困生沟通,以鼓励为主。
4、帮助学困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唤起他们内心的积极意识,让他们从消极学习转向积极思考,从自卑变为自信,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解决厌学问题,确保不同学段、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
【五】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预备周
8.30-8.31
8月30日学生报到注册,教师备两周课程
一周
9.4-9.8
课堂常规要求与暑假作业检查及讲解
二周
9.11-9.15
秒的认识及时间计算、复习
三周
9.18-9.22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四周
9.25-9.30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与测量
五周
10.2-10.8
国庆节
六周
10.9-10.13
测量5
七周
10.16-10.20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加法
八周
10.23-10.27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减法
九周
10.30-11.3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减法整理复习与倍数认识
十周
11.6-11.10
倍数的认识
期中复习
十一周
11.13-11.17
期中考试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
十二周
11.20-11.24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
十三周
11.27-12.1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
十四周
12.4-12.8
多位数乘以一位数
十五周
12.11-12.15
长方形与正方形
十六周
12.18-12.22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七周
12.25-12.29
分数的初步认识
十八周
1.1-1.5
数学广角
元旦
十九周
1.8-1.12
总复习
二十周
1.15-1.19
第一学期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基础知识。他们对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同时也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材料和方法。大多数学生开始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这为他们在本学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数学教材在内容安排和处理上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该教材展示了与之前几册教材一脉相承的风格,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学生体验的多样性,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多样性算法的应用,同时倡导开放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差异,该教材还具备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强化计算教学,提升学生的数感。
计算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本学期教材约有一半的课时安排在计算教学上,特别是笔算方面。当前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减少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度,《标准》提出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避免单一化的叙述。对此,本册教材在编排笔算教学内容时,充分体现了这些改革理念,在内容顺序、实例安排和素材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1)合理设计教学顺序,加快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安排遵循儿童学习计算的特点,重新调整了具体步骤,优化了教学时间和实例数量。比如,笔算加减法的教学课时从23节减少到9节,例题也由5个缩减至2个;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课时则从17节减为13节,例题从9个减少为7个。这样的安排使得教学步伐加快,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的时间。
(2)通过自主探索帮助学生理解笔算过程和算理,避免传统文字概括的计算法则。以往的笔算教学往往强调记忆计算法则,而目前的课程改革提倡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教材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理解笔算的算理和方法,而不再使用传统的文字总结法。在适当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回顾总结计算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同时也鼓励其多样化的解题能力。
(3)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数感。计算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其作用。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计算,将其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计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感。
(4)笔算与估算相结合,强化估算教学。估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教材中的计算例题大多展示了笔算与估算的结合,这样的安排不仅加强了估算的教学,也符合《标准》中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合适算法的能力,进而有利于数感的发展。
2、量与计量的教学注重与生活实际结合,提升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很多量与计量的概念,如千米、吨、秒等,源自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些概念关联着抽象与现实,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质量、时间等的基本理解。量与计量的教学应营造探索性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背景下体验与理解,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能力的提升。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践操作与自主探索,增强估测意识和能力。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部分涉及四边形和测量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描述现实空间,培养空间观念。教材一方面通过实践操作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主探索促进知识理解。教材特别强化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估测。
三、教学目标
本学期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掌握三位数的加减法笔算,并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能进行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掌握一位数乘二、三位数的笔算,并进行估算;熟练进行余数为一位数的除法计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了解各部分的名称,意识到分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4、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并计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初步了解千米、吨、秒的含义,并进行相关的简单计算。
5、理解某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其他则具有不确定性;能列出简单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
6、能够识别简单的排列组合,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增强观察和推理的能力。
7、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信心。
8、养成认真作业和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结合学生生活经验,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增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数学概念。
2、加强学生对估测与估算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相关能力。
3、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进行计算学习,增强教学效果。
4、运用迁移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协作交流,增加探究的乐趣。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注重直观教学。
7、关注计算过程与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与难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8、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和验证的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