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月活动主题及实施计划
本活动旨在提升供给质量,推动建设质量强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活动包括质量与品牌提升、质量整治、质量宣传、群众性质量活动和培育工匠精神等五大重点。通过加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管理,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响应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切,提升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素养。活动要求各主办部门加强组织领导,企业积极参与,广泛开展具特色的活动,确保质量月活动的实效和影响力。通过创新形式、集中攻克质量难点,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最终推动我国迈向“质量时代”。
一、指导思想
深刻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核心,坚持改革创新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将提升质量作为促进供给与需求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加快新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提升传统动能。努力营造尊重质量的政府环境,激励企业追求卓越,增强全民关注质量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使追求卓越、崇尚质量成为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精神,推动我国建设质量强国,迈向“质量时代”。
二、活动主题
提升供给质量,构建质量强国。
三、活动重点
(一) 开展质量与品牌提升活动,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聚焦空气净化器、电饭煲、智能马桶、智能手机、儿童玩具、婴幼儿服装、厨具、家具等10类消费品,发起消费品质量提升攻坚战,力争打造出高品质消费品牌。推广精益制造等先进管理方法,解决制约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难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推行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和监督制度,形成内外部促进质量提升的合力。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开展消费品质量提升、出口商品质量提升、服务业质量提升等专项行动。
(二) 开展质量整治活动,回应社会对重大质量问题的关切。综合运用监督抽查、执法打假、集中整治、缺陷产品召回等手段,保持高压态势以维护公众的健康和合法权益。集中力量推进消费品安全标准专项行动,加强风险监测、监督抽查与联动处置。围绕民众关注的重点产品和领域,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严查大案要案,在全国“质量月”期间着力解决一批社会关切的质量问题。
(三) 开展质量宣传活动,塑造崇尚质量的社会价值观。加大宣传力度,传播质量故事,弘扬追求卓越与崇尚质量的时代精神。充分利用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广泛传播全国“质量月”活动信息。
推广先进质量理念与管理方法,提升全社会质量意识。加强中国创造、中国质量的内外宣传,推动中国品牌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定期公布守信企业与失信企业名单,曝光严重的质量问题及违法案件,发布社会关注的质量信息。
(四) 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提高全民的质量意识。广泛举办质量改进、质量攻关、技术比武、QC小组等群众性活动,在基层普及质量知识,提升质量意识,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开展质量创新活动,激发群众的质量创新热情,推广一批优秀的质量创新成果。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的质量素养和技能,培养一支具备高质量意识与技能的工人队伍。
(五) 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全社会的质量素养。实施质量素养提升工程,发动全社会向质量技术能手和顶尖工匠学习,弘扬追求卓越的质量精神与文化。引导企业不断改进、追求卓越,打造精品。促进一线工人的责任感及精益求精的质量素养,完善鼓励制度,营造尊重创造、倡导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活动要求
(一) 进一步加强对“质量月”活动的组织领导。各主办部门、地区和行业要高度重视,认真规划,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活动目标,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为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确保全国“质量月”活动的顺利进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合力,全方位开展“质量月”活动。
(二) 进一步提高“质量月”活动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企业在“质量月”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中央企业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中小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各行业协会要广泛参与,提升全行业的质量与诚信水平。各城市和园区要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使全国“质量月”活动深入人心。
(三) 进一步提升“质量月”活动的实效。创新形式,组织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坚持问题导向,围绕质量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性质量问题,增强群众对质量的“获得感”。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质量月”活动,扩大其影响力,打造活动品牌。
各地区、部门要加强协调,共同做好全国“质量月”活动,及时检查督促活动进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成果,对表现优异的单位给予表扬。各地质检部门要将活动总结及相关图片视频及时报送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