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安排计划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关注数学的共性与解题方法,力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能力。教学内容涵盖教材要求的基本特性和考试大纲,计划进行三轮复习,以系统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复习措施包括研究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深入分析教材与教辅资料的关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关注高考趋势,及时调整复习计划。重视课本知识的夯实与能力的提升,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解题质量与思维灵活性。教学要求中,第二轮将以专题复习为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三轮则进行高考模拟训练。整体计划注重因材施教,保障每位学生的成长与学习效果。
一、教学内容
高三数学全科内容: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关注数学的共性和方法,包括教材中要求掌握的数学对象的基本特性,以及解决数学问题时常用的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和数形结合等。通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变化的考试中更从容应对,提升数学复习的效率与质量。
深入研究《考试说明》,全面掌握教材知识,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系统复习。掌握课本内容是关键,夯实基础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则是我们的目标。
我们要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仅要关注《课程标准》中调整的内容及其变化要求,还要重视不同版本的《考试说明》之间的比较。结合去年新课改区域的高考数学评价报告,横向和纵向分析《课程标准》,探讨命题的变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我将教授两个班的数学课程:(17)班和(18)班。经过与同组教师的讨论,我们计划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定于201X年2月底开始;第二轮从201X年2月底延续至5月上旬;第三轮则在5月上旬至5月底结束。
三、具体措施
(一) 加强备课组教师之间的合作与研究
1、研究《课程标准》,参考周边省份201X年《考试说明》,明确复习教学的要求。
2、深入研究高中数学教材,处理好课标、考纲与教材之间的关系,以及教材与教辅资料的相互关联,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平衡。
3、研究08年新课程地区的高考试题,把握考试趋势,特别关注山东、广东、江苏、海南、宁夏等课改地区的试卷。
4、关注高考信息,及时了解09年的高考动态,并适时调整复习计划。
5、认真分析本校数学教学情况,特别是本届高三的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针对性校本复习计划。
(二) 重视课本,夯实基础,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与认知体系
课本作为考试内容的核心载体,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学生智力成长的重要基础,是最具参考价值的资料。
(三) 提升能力,适度创新
能力考查是高考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已明确指出,高考的命题将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
(四) 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不仅是重要的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念。数学思想方法的考察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大特点。这些思想方法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得以提炼和运用,能够迁移且广泛应用于其他科学和社会生活。在复习备考中,应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到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道试题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灵活运用,最终使他们在考试中游刃有余。
(五) 强化思维过程,提高解题质量
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我们必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明确基本数学知识和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性。开展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求同与求异思维,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
(六) 认真总结每次测试的得失,提升试卷的讲评效果
试卷讲评应具备科学性、针对性和辐射性。讲评不仅要公布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分析解题思路和错误原因,吸取教训,并适时进行联想和规律探讨。与其他班级进行横向比较,找到个人教学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确保基础分的获取。
四、教学要求:
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在第一轮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专题复习提高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此阶段,我们应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方法,尤其是应对选择和填空题的解题技巧,以提高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能力。第三轮综合模拟复习,应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高考模拟试题训练,以增强针对性和应试功能。
五、在有序推进复习工作的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依据班级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切实完成基础训练,并加强运算能力的训练,规范解题步骤,特别是对书写不规范的学生要给予关注和指导,以确保基本得分。
(2) 在考试方法和策略方面给予指导,包括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时间管理。
(3) 与备课组其他教师保持一致,对内协作,对外竞争,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深入研读相关资料,掌握高考走势。
(4) 坚持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的原则。
(5) 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大多数学生,课外则关注优生和边缘生,致力于让每位学生获得成长。
(6) 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我校推出的221模式,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力求精益求精。
(7) 促进教研组的团队合作,互相学习借鉴,强化团队精神,做到共同分析问题,共享复习资料。
(8)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确保教学质量,以严谨务实的教学风格带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