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程教学安排(实用2篇)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旨在激励学生探索物体、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科学思维,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续”、“生物的进化”等六个单元,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流程、建立模型以验证假设,并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态度认真,但在应用能力和独立探究上相对不足。教学策略包括丰富的实践活动、科学小博士协会的建立、鼓励质疑与探讨等,力求通过实践与实验帮助学生提升科学能力和情感认知。教材设计了多种探究活动,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变量控制和证据记录,以促进科学概念的构建。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冀教版五年级科学课程标准》,我们旨在激励学生探索物体与物体、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重点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分析能力,实施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流程和方法,使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3、学习构建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树立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培养对科学、家乡和祖国的热爱;
5、亲近自然,珍惜生命,关注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对科学实验充满兴趣,但不太喜欢死记硬背,理解深度不足,应用能力较弱。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独立探究和主动探索的意识较弱,家长和学校过于关注语文、数学和英语,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未能充分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孩子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他们的生活,若采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式,必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
四、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教材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续”、“生物的进化”、“地表缓慢变化”、“矿产资源”和“工具与技术”。
五、基本措施
1、将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教学过程;
3、将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细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在班级中成立科学小博士协会,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互助与探讨;
6、给学生提供提问和假设的机会,指导他们亲自寻找证据进行验证,通过思维加工得出结论,并将认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7、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相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信息收集
2、现场考察
3、自然状态观察
4、科学幻想
5、情境模拟
6、科学小制作
7、讨论与辩论
8、科学游戏
9、科学欣赏
10、社区科学活动
11、家庭科技活动
12、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
八、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单位,课时安排以单元为主,并包含随时评价的课时。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八课时
第二单元:生命的延续 八课时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八课时
第四单元:地表缓慢变化 八课时
第五单元:矿产资源 八课时
第六单元:工具与技术 四课时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的教学计划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内容由“沉浮现象”、“热的传递”、“时间的测量”和“地球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在“沉浮现象”单元,学生将观察物体沉浮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了解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最终能够用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及物体的密度来解释这些现象。
在“热的传递”单元,学生将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学习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认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及其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在“时间的测量”单元里,学生将设计制作计时工具,研究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及计时仪器的发展历程,理解计时工具的原理,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工具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地球运动”单元,学生将探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习利用观察、实证和推理方法,理解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主要材料清单
“沉浮现象”单元
小石头、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封闭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相同大小但重量不同的球、相同重量但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带定滑轮)、砝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热的传递”单元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时间的测量”单元
钟表、小木棍、自制日晷、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地球运动”单元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时区图、陀螺。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他们通过探究活动亲自体验科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他们识别与控制变量的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对比实验进行探索,同时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整理分析,将其转化为证据,以科学探究活动辅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五、教学措施:
1、提供充足的实验材料,以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将观测和数据转化为实证,通过实证得出科学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需要时间,教师应循序渐进打好基础,确保学生的认知过程符合概念形成的规律。
4、本册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需帮助学生分类识别和控制变量,运用对比实验技能,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并将其分析整理以形成证据,助力科学概念的逐步构建。
5、小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形象向抽象转变,教师应从直观现象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以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6、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应增强对证据意识的重视,使学生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找到支持自己假设的证据,进而发展其科学情感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