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工作回顾与反思(实用4篇)
小学数学教研组围绕“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团队合作”理念,在校领导指导下取得显著成绩。通过加强新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学生平均成绩稳定在镇内前列。教研组重视科研,积极参与磨课、听课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并在论文撰写上获得多项奖项。注重常规管理,定期检查教案及作业,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毕业考不及格人数减少,优秀生录取重点中学。通过校本教研和多样化的带教形式,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成效。未来将继续总结经验,为教研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1篇
我校小学数学教研组始终坚持“紧跟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为核心、团队合作推进教研、扎实工作寻求发展”的工作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本学年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绩。以下是小学数学教研组的一些
一、专业成长逐渐显现。
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特别关注新教师及骨干教师的培养,运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以及“以老带新”的模式,让老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新教师也能迅速成长。比如,张主任积极参加区域性数学教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而我们的老教师如李老师和王老师则在教研组内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年级段的学生平均成绩稳定在镇内前列。新教师刘小华在几年的帮助和培养下,已能够独立承担课堂教学,并在镇级优秀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这为她未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科研,推动专业提升。
我们围绕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教师们积极参与磨课,开展听课、评课、写反思等活动,数学素养得到提升。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以及每两周的教学随笔和错例分析,极大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技能。本学年,教研组在分校的评课活动中,由于各位老师分工明确且评课内容高屋建瓴,获得了与会教师的广泛好评。教研组老师在论文撰写上也取得了可喜进展,获得国家级一等奖的有4人次,国家级二等奖的有6人次,镇一等奖的有2人次,镇二等奖的有5人次,镇三等奖的有8人次。
三、抓实常规,提升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主要得益于我们对常规管理的重视。定期和不定期的教案及作业检查、每月一次的数学竞赛,老师们均能按质按量完成,并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在去年的毕业考中,我校的数学不及格人数明显减少,更有十名学生获得了重点中学的录取通知书。
通过不懈努力,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一点一滴的进步凝聚了全体教师的心血。我们将继续总结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为未来的教研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2篇
转眼间,一个学期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学期的数学教研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教学常规
在期初,我们以学校的教育理念“博学致远,崇德求实”作为指导,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情况以及区里的《小学数学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了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常规细则”。这样,所有数学教师都能明确备课、授课、课后反思、作业布置、辅导和教学评价等基本常规。我们每月根据《豫英学科教学过程主要指标考评细则》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和作业等常规进行自查和互查。本学期大多数教研组教师达到了公开授课2节及以上,听课18节及以上,特别是新教师和执教新教材的教师更是积极参与。
二、落实校本教研
我们的校本教研活动也在持续深化。“三次实践二次反思”这一理念使教研活动不仅成为教师展示自我、反思提升的平台,更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理念提升的关键途径。本学期,在每位教师的实践课基础上,我们组织了两次校本教研活动。低年级的活动围绕“二期新教材”的研究,由骨干教师陈瑞芳和徐卫红执教了“5的乘法口诀”的两轮课;中年级则以“老教材如何落实新理念”为目标,由新教师单益军执教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两轮课。整个活动与进修学院的“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活动相结合,在教研员的专业指导下,运用了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整理了近5万5千份课堂实录和反馈会记录。每位教研组成员都积极参与,最终以不同视角撰写了案例分析报告,实现了教学、教研、科研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教师的多方面能力。
三、多样化的带教形式
教研组在“带教双赢”工作中承担着多重带教任务,包括与沈巷中心小学和西岑中心小学的合作;区级学科带头人对两名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带教;以及对三名青年教师和三名新教师的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带教任务,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校本教研活动为主,沈巷和西岑的教师全程参与并交流反思;对区级教学能手和骨干,我们重点关注教学科研;针对深圳教师,我们实施全面的教学、教研和科研指导;而对于青年教师,主要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教学骨干;新教师则以新老教师的互听随堂课和基本教学常规指导为主,使其尽快适应角色。
四、加强学科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打造“快乐校园、爱心校园、数校园、学习校园”的目标下,我们积极将科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首先借助学校完善的硬件设施,各年级备课均采用电脑打印,这便于随时调整课堂进程、修正教案,提高教学效果。各年级组能够自行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实现资源共享,各组之间也时常交流新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现如今教研组的教师均能够制作课件,且每组内都有熟练制作的教师。我们的课件制作在12月10日的现场会上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许多听课教师纷纷询问制作方法。
五、其他工作
我们还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注重抓差补缺与培养优秀生。由于本学期有不少新生加入,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补缺和提升,同时加强对有潜力学生的培养。我们利用每周一节的“数学思维课”进行针对性训练,并通过数学兴趣小组和“双修班”对学习积极的学生进行专项指导,成效显著。在“青浦区XX年五年级小学数学竞赛”中,我校参赛的三名学生均获奖,分别获得第一、第三和第十二的好成绩(全区共取十七名)。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3篇
随着学期的结束,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的工作也逐渐告一段落。本学期来,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教研活动中,不断学习数学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下面对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进行
一、强化理论学习,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在教育理念持续更新的背景下,我们意识到教师的学习是教研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目标明确、形式丰富,注重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学理念的学习。通过组织讨论与交流,教师们深入探讨了教学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更新了教学观念,掌握了新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教师们运用新方法组织课堂,努力实现自我专业素养的提升,推动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关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们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以平等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努力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二、积极参与和开展教研活动
根据学期初的教研计划,我们将“听、评、说课”作为改革课堂结构和提升教学效果的主要活动,确保每位教师能严格遵循教学政策,认真执行教学计划。我们注重在备课、授课、作业批改、检测评价及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的落实,本学期教研组的每位教师都开设了一节公开课。每次公开课后,教师们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撰写详细的教案,并重视评课与反思环节,大家平等讨论、积极反馈,取长补短,实实在在形成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提升教学常规的我们数学组的教师也努力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关心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并相信他们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整体水平。
我们还加强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提升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本学期,教研组的所有公开课均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们也能够熟练制作教学课件,并在日常教学中自觉使用多媒体,利用网络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与教育改革动向。
教育改革与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本学期我们的数学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明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学校其他学科教师的支持。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努力让教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总结 4篇
本学期的工作渐入尾声。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在学校教导处的指导下,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目标。本学期的教研活动重点围绕课堂教学展开,旨在进一步促进我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现将本学期的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任务:
一、教学常规始终严格把控
期初,我们根据学校教导处的计划结合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数学组的工作计划,确保全体数学教师明确备课、授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辅导和教学评价等基本常规要求。每学期我们会进行两次自查和组内互查,以评估教师在备课、授课、听课、辅导学生及作业批改等常规方面的执行情况。本学期绝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完成至少一节公开课,并听取十节或更多的课程。
二、教研活动扎实推进
本学期,我们教研组以“如何有效利用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主题开展了丰富的教研活动。每次活动前明确负责人、时间和地点,确保每项活动都能取得实效。本学期,我们组织了三节校级公开课,每次课前我们都会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后由主备教师整理教案并进行试教。为了完善我们的课堂设计,由于本校只有两个平行班,我们还前往邻近学校进行了试课,通过反馈意见再次进行集体备课,通常会在两次试课后确定最终的授课方案,并向学校进行公开展示。通过这一系列的磨课和试教,几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同时也激发了老教师积极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每一次的集体备课中,全组教师都积极参与,尤其在试课环节我们齐心协力,这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增强了团队意识。
尽管我们依旧如往常一样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但每位教师都感受到这些活动的实效性,真正对他们的成长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