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案
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参与能力,促进学生成长为有爱心和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教学要求强调在“物”与“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通过与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现代社会,深化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理解。教学措施包括通过物的学习理解人,探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历史与现代生活,重视个体经验的实践环节。教学进度涵盖科技变化、社会文明、健康生活、历史与文化等主题,旨在通过多样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良好行为习惯。
一、教材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以关注每位儿童的成长为出发点,旨在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人格,以体现育人为根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需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要求
1. 在“物”与“人”之间建立内在联系,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促进儿童人格的全面发展。既要学会处理事务,又要学会为人处世,在事务中深化人格修养。
2. 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的互动,引导他们获得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3. 在感悟与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对自我、他人以及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4. 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标准。
三、教学措施
1. 见物及人,通过物的学习引申到人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旨在通过物与人的内在联系,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融合,以完成培养儿童完整人格的使命。
2. 在生活事实中探讨价值。向学生展示他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引导他们理解这些事实对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3. 将当代生活与历史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教育与发展,努力将现代生活体验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结合。
4. 在个体经验中融入人类的共同经验,重视学生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和体验等个体体验环节,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实现人格的构建。
四、教学进度
周 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1、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改变 2、共同探讨社会文明 3、健康与文明的休闲生活 4、学会说“不” 5、铭记历史的屈辱 6、起来吧,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7、见证中华民族的崛起 8、站起来的中国人 9、日益强大的祖国 10、告别贫困,迈向小康 11、打开国门,走向世界 12、走近周边 13、环球旅行 14、文化之旅 15、复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