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学方案
三年级(3)班学生共39人,数学基础较为扎实,思维活跃,但个别学生表现懒散。本学期将巩固优生基础,重点辅导后进生。教材涵盖除法、数的认识、千克与克、加减法、24小时制、长方形与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分数的认识等内容。教学目标包括理解“万”的概念、掌握两位数加减、简单的分数运算和物体的空间特征等。教学措施着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结合实际生活背景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多样化练习,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习惯和思维能力。
一、基本情况
我们三年级(3)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0人。经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不过,也有个别学生表现得较为懒散,接受能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在巩固优生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除法、数的认识、千克与克、加减法、24小时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以及分数的认识。
1. 除法的学习集中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运算,这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除法和简单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开展的。
2. 数的认识部分在学生已经熟悉1000以内的数字,并能进行整百数的口算加减的基础上,扩展到10000以内的数。
3. 千克和克的教学以认识千克为起点,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克,最后安排实践活动进行巩固。
4. 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已能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及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教授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
5. 24小时制的学习主要包括认识这一记时法和时间经过的简单计算。
6. 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部分则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这两种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它们的特点、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7. 乘法的内容包括: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两步连乘计算。
8. 观察物体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如正面、侧面和上面。
9. 统计与可能性部分让学生学习用“正”字记录数据,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初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10. 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万以内整数的基础上,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分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理解“万”的概念,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熟悉万以内数位的顺序,能够读写相关数字,并在具体情境中比较数的大小。
会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及整百数的加减,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运算。
能正确估算两位数加、减的结果及两位数除法的商,并能进行笔算。
结合实际生活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简单分数,并进行同分母的加减运算。
在生活中的情境下体验千克和克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践活动了解1千克=1000克。
了解24小时制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其周长的计算,能轻松计算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有效地搜集和整理数据,利用表格或条形图展示统计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会使用“偶尔”、“经常”等词描述可能性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归纳和类比,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观察物体及进行平面图形周长计算,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在分类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判断能力。
在问题解决中,培养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并通过交流逐步提升表达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会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逐步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策略的多样性。
与同学共同学习,交流思考过程,体验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
4.情感与态度方面。
增强对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逐步提升学生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方式,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信心。
借助各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五、教学措施
1.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时间留给他们探索和交流。
2. 关注学生知识获取的思维过程,培养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在教学中适度渗透函数、集合和统计等数学思想。
4.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5. 教学时结合实际生活背景,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 通过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多样化的练习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