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与教学计划
本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地理环境、人文资源及社会经济需求,旨在提升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课程计划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强调全体教师的参与和合作。实施过程中遵循合作性、民主性、选择性、开放性与灵活性原则,确保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相契合。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和分块管理,教师的教案审核及课程安排由教务处和校长负责,确保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化和课堂氛围的积极向上。课程计划还注重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力求通过高质量的课程建设来提升学校整体办学特色与社会服务能力。
一、课程计划的重要意义:
本校课程计划的制定是基于我校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充分挖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发展及经济潜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主制定出切合我校实际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的设计旨在提升课程的适应性与实效性,助力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学校及社区的需求。通过有效的课程计划,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成长的契机,还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完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克服它们的不足之处。
二、提高认识,争取支持,全员参与:
课程计划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是以我校为基础,在理解国家课程设置的前提下,依据自身特点和可利用资源而开发实施的课程。为此,学校将举办研讨会,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有关课程计划的理论,使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实施课程计划的核心要点,并掌握编写校本教材的基本原则。
实施课程计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科技创新、历史教育、手工制作等,内容丰富多样,这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校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到课程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中。
三、课程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课程计划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由学校自主决定和开发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教师。我校在实施课程计划时,将遵循以下原则:
1、合作性:开发和实施课程计划是一个协作的过程,学校课程更是如此。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与校长、同事、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紧密合作,凝聚集体智慧。
2、民主性: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共同体”,是课程计划实施的主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兴趣,教师与家长最为了解。在实施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形成一个民主的氛围。
3、选择性:课程计划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在实施时,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4、开放性:在实施课程计划时,需充分利用所有可用资源,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等;要调动校长、教师、家长和相关领导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
5、灵活性:在实施课程计划时,不求大而全,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逐步推进完善。
四、课程计划实施方案:
1、课程计划的实施方式
课程计划的实施将从多个角度展开:
分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及个人意愿,组建适合的教学班,实施分层教学。
分组:根据课程类型、学习内容、学习程度和教学目标等,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以实施课程计划,研究性课程优先在实验班进行,班内分组学习。
分块:课程计划安排在每双周的校本课进行,学校的所有教学和活动场所将依照课程安排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2、课程计划常规管理:
课程计划的常规管理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的教案审核、课堂教学情况的观察、学生选修科目的均衡安排和班级选择的监督均由校长负责。
学生上课情况的管理由班主任负责,教务处则负责检查学生的课堂情况。教务处的管理需要遵循科学原则,工作要细致入微,以确保课程计划的正常实施。
在课程内容的教学上,执行校本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与国家课程的区别,强调学习方法指导,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拓宽知识面,课堂氛围应当轻松愉快,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