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工作规划(通用2篇)
本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采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教材包含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个部分,覆盖六个专题,强调工具书使用和生字掌握,注重语言表达与思想感受的体验。教学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鼓励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现状分析显示,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存在差异,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措施,如丰富的语文活动、分类辅导和网络辅助教学,以提升整体水平。教学过程中将强化朗读、写作与反思,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1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使用的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2002年初审订通过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 上册》。该教材分为两个主要部分: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书后还附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及附录等内容。阅读部分涵盖六个专题,分别是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和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同样包含六个专题,具体为: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以及怎样搜集资料等。
该教材的几个显著特点包括:
(1)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2)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3)弘扬人文关怀
(4)突出开放性学习
(5)注重策略引导。
二、 目标与要求
1、 熟练掌握工具书的使用,认识本册教材中的生字,做到会读、会写、会用;学习规范、通行的行楷字,并提升书写速度。
2、 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反复朗读以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本的思想感情做出合适的评价;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结合个人经历深入体会文本情感,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积累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技巧。
3、 从多角度观察和品味生活,捕捉事物特征,努力进行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书写真挚感人的作品。
4、 根据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5、 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掌握查找资料和搜集信息的基本技能,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和成功的乐趣。
三、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有96名学生,大部分同学热爱语文学习,约十分之一的同学有较好的语文基础,成绩优秀。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主要表现为无法正确理解所阅读的内容,不敢大胆表达观点,写作时词不达意,材料陈旧,难以抓住要点,对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四、 教学措施
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
3、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素材。
4、 加强作文指导,特别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2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涵盖了四个现代文单元,主题包括战争、平民生活、建筑与名胜古迹以及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后两个单元则侧重于说明文的学习。本册教材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两种文体的特点:记叙文和说明文;了解这两种文体在表达上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在八年级上册中,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的编排方式也有了显著的变化:相较于前两册将文言文分散在各个单元,每单元一篇的安排,本册则集中编排,两个单元合计有十篇文言文,篇数几乎翻了一番。这一改变标志着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接触已经结束,正式进入更深入的学习阶段。
在写作、口语交流和综合性学习方面,本册教材提供了三种呈现方式:1. 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整合;2. 在课文后设置“讨论与练习”环节,源于课文内容;3. 以补白的形式进行练习。为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我特别安排了有关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
语法与修辞知识要点:在附录部分,本册教材安排了虚词的相关知识,教师可适当进行讲解。学生需要掌握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了解对偶的用法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增强对词类的辨识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单元的“单元说明”中均围绕这三个方面设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本册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具体学习目标如下:
要注意分析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形象、动人情节和独特语言有自己的理解与评价;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熟读课文,掌握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记叙文的语言特点。
关注课文是如何抓住特征介绍事物的,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体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要明确说明的顺序与方法,默读速度有所提升,并能够根据要求筛选信息。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经过反复诵读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与精辟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把握内容,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良好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正在逐步养成,但学习兴趣和态度仍需加强。根据初期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七年级期末语文合格率为91.7%,优秀率为14.3%,平均分为90.2。随着本学期的推进,我将在保持合格率和平均分整体良好的基础上,重点提高优秀率,力争提升整体水平。
目前,班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尚显不足,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难度的提升,结合课改精神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个别优秀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促进,但对于大多数中等生来说,却是一个挑战。我们的教学必须提前做好准备,结合以往有效的方法,增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
四、教学措施
1).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社会对语文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意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教书育人。
2). 在语文教学中,强调综合性,简化内容,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与能力、知识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致力于整体提高语文素养。
3). 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指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联想力和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4). 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升语文能力。每节课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注重重点和难点,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学习,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练习。
5). 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联系课本与课堂、学校与社会,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6). 在作文教学中,贴近实际,题目灵活多样,鼓励学生撰写随笔、读书笔记,进行互批以促进写作进步。
7). 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层辅导,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培优补差,力求整体提升。
8). 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强化课代表和小组长的带头作用,确保每节课和单元的过关。
9). 通过竞赛、学科活动等多样化形式,举办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等,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10). 开展网络辅助教学,鼓励家庭条件允许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及写作技巧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安排
(一)识字与写字方面
1、课后读写与课文注解为重点,帮助学生识记并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自觉积累语言。
2、适时讲解文字知识,让学生有效识记和扩展。
3、课后进行听写,以反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订正。
(二)阅读方面
1、强化诵读教学,使学生养成正确诵读的习惯。要求本单元背诵《桃花源记》(309字)、《陋室铭》(81字)、《爱莲说》(119字)、《大道之行也》(107字)、杜甫诗三首(200字)等;还需背诵《核舟记》第二至第四段(266字),总计达1082字。
2、倡导探究式学习,避免“填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领悟能力。教材中的文言文相对浅显,配有通俗明了的注释,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3、课堂教学方面:抓住重点,简化内容,关注细节。首先进行文本细读,参考鉴赏性文章,形成自己的见解,对关键问题进行预设,确保问题有意义并开放,符合大部分学生的讨论需求。
(三)写作方面
1、通过开展“班级日志”活动,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和写作兴趣,每组一本日志,鼓励学生练笔。
2、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每单元进行类文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既积累素材,又锻炼表达能力。
(四)朗读方面
除了课堂朗读指导外,还需进行自主早读实践。
(五)实行反思式的单元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