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体育课程教学安排(通用2篇)
二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通过基础的队形操练、趣味游戏及基本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强身体素质与活动能力。教学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及团结协作精神。重点围绕队列训练及短跑、投掷、跳远等项目,教学难点在于学生对要求的理解速度较慢。课程设计需注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德育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师应认真备课,灵活调整教学方法,保障课堂的安全与纪律,同时鼓励学生自觉学习,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 1
一、学生分析
1、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具象思维阶段,尽管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目的性,但大部分仍以不随意性的表现为主。
2、二年级学生对集体活动的认同感尚未完全形成,他们对自己与班级的关系意识模糊,尚不能深刻理解班级的集体荣誉感。
3、二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弱,他们对活动结果并不会过于在意,通常喜欢听到赞美,而对批评的反馈则容易忽视,情绪能够迅速恢复。
二、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体育课和锻炼身体的益处,
(2)了解简单的保护身体健康的常识和方法。
(3)学习基础的队形和队列运动、游戏以及健美操,增强身体素质与基本活动能力。
(4)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5)遵守课堂纪律,与同学们团结协作。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围绕教学常规,注重队列和队形的训练。二年级体育教学主要集中在趣味游戏、短跑、投掷和跳远等项目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
(2)教学难点
二年级学生理解老师的要求相对较慢,特别在进行一些协调性训练时,学生可能不易接受。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准备课程,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增加课堂趣味性。
2、保持良好的课堂常规,适时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
3、培养体育骨干与学生的组织能力,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4、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强调精讲多练,实现自主学习与综合拓展。
5、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年级上册体育教学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大约7岁左右,对于周围事物的认知仍不够全面,身体素质普遍较低,意志力相对薄弱。针对这些特点,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和纪律教育。
小学二年级是孩子们生长发育的初期,运动系统尚未完全发育,运动能力相对较差,上下肢的协调性较疲软;他们活泼好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兴趣也容易被激发。每一个班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了解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升。
2、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队列练习,以培养学生活动中的组织纪律性。
3、增强学生的体质,尤其注重柔韧性和力量素质的提升。
4、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感,增强自信心,为今后的终身体育活动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结合教学常规,进行队列队形的训练。
2、二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是短跑、投掷和跳远等项目,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有意识地进行重点练习。
(三)教学难点:
由于二年级学生理解老师的要求速度较慢,在协调性练习中,学生不易掌握相关技能。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习内容包括
走和跑:
①了解自然快速跑的动作要领;
②能进行两臂曲肘前后摆动的快跑与前脚掌着地的快速跑。
跳跃:
①了解在踏跳区域内起跳的意义;
②能进行快速助跑、迅速有力起跳、向前上方跃起,并屈膝上提的跳远基本动作,做到在踏跳区内准确起跳。
投掷:
①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
②熟练运用肩上屈肘、自然挥臂的投掷动作。
技巧:
①了解前滚翻的动作方法和要求;
②能够熟练进行连续前滚翻的动作,保持连接紧密、方向准确和翻滚动作标准。
韵律活动:
①认识节奏操的名称及动作;
②能够随音乐节拍流畅地完成全套动作。
体质测试:
①身高、体重、视力;
②坐位体前屈、50米跑、1分钟跳绳。
四、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理发育特点
1、二年级学生一般在7至8岁间,骨骼与肌肉正在快速发育,特别是下肢骨骼的增长速度高于身体其他部分。
2、二年级学生的肌肉发展尚不完善,含水分较多,且肌肉纤维较细,关节的韧带薄而松弛,运动时需要注意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受伤。
3、该年龄段学生的神经系统调节心脏功能已基本成熟,血液循环相对较快,但仍需避免心脏负荷过重和过度疲劳。
(二)心理发展特点
1、二年级学生的心理活动仍主要处于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参与集体活动时,学生的集体意识仍较模糊,尚未形成清晰的集体荣誉感。
3、二年级学生缺乏自我评价能力,不易对成功与失败产生深刻的认识,表扬能快速恢复自信,批评则不会过度在意。
五、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而育人是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将德育改革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利用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激发教学活力,优化课堂,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德育的体现,使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体育课应着眼于增强体质,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及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六、体育课教学常规
为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方面:
1、认真备课,精细制定教案。
2、学习并落实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的目的与任务,掌握重点与难点,制定具体的教学任务以及实施方案。
3、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准备场地、器材与教学工具。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当调整教学方法。
5、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合理安排运动量,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进行教学。
6、注意个人形象整洁,保持自然流畅的教态。
7、认真做好学生的学期及年度体育成绩考核,并重视资料的积累和保管,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8、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小组长的作用,定期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助手。
9、严格执行组织纪律,确保安全保护措施到位,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处理并报告相关领导。
(二)学生方面:
1、明确学习目标,自觉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必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锻炼的好习惯。
2、穿着轻便整齐的运动服,避免带入危险物品,按要求在指定地点候课。站队时做到快速、安静、整齐。
3、如有事请假,不得无故缺课,确保不迟到、不早退。
4、课堂上要注意安全,严格执行教师的指示,不得随意搬动器材,确保运动的安全。
5、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创意性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6、要爱护体育器材,防止损坏,课后按照教师的要求归还各类器材。
七、教学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教学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通过以游戏为基础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乐中自主学习、探索,培养自学、自练的能力,采用情景和主题法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二)注意事项:
1、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教学中应多采用游戏化的方式。
2、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可利用这一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比赛,增强他们的锻炼动机。
3、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