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学习经验汇总与反思

教学总结6个月前 (04-11)

在过去的20天内,跟岗学习工作得到了扎实推进,教师们积极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并与同事们携手成长。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团队形成了高效的工作模式,确保每项任务顺利完成。通过示范课和听课活动,教师们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不断学习和提高,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授知识,还需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以推动教学改革。然而,也发现了教研活动的深度不足与学生互动不足等问题。未来,教师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增强责任心与专业能力,坚定走向教育教学的漫长道路。

教师教学跟岗学习总结

一、跟岗学习工作扎实推进,落实到位

在过去的20天里,我全身心投入到跟岗学习中,做到了踏实肯干,无怨无悔。我始终从整体出发,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虚心求教,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其他8位语文老师共同学习、交流,携手成长。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认真落实每一篇日记、每一份教案,确保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位。通过刘老师的带动,我们的工作习惯逐渐形成了高效的团队模式,每次考核都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成果。此次跟岗学习任务繁重,包括上一节示范课、撰写一份示范教案、记录15篇日记、撰写两篇读书笔记、进行三篇教学反思和一篇但我们毫无怨言,这是一场自我磨练,我早已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辛苦也并不算什么。

二、持续深化培训,推动教学水平提升

在阳江一中这段时间,我不仅聆听了刘老师的示范课,还参与了几位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发现了其中许多精彩的亮点值得我学习和思考。施贤贤老师的课程结构清晰,知识点全面,令我深受启发。我们教学语文的目的不只是讲授教材,而是要教会学生实用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每位教师都应具备独特的见解,并具备创造性的意识。刘老师的课堂如行云流水,流畅而美妙,特别是他关于如何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专题讲座,结合实际情况制作的写作反馈表,对我们的教学实践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认识到教师的双重职责,育人为重

刘老师将他的宝贵经验传授给我们,令我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格。对比之下,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通过刘老师的指导,我意识到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改进,并应秉持精益求精的态度。教师们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实际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需求,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到了加强。

四、积极开展校内外听课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这20天里,我们9位教师积极开展互听互评的听课活动,鼓励彼此学习,共同探讨,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26和27日,我们还驱车前往马水和海陵两个镇的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在每次听课中,我们认真抓好组织、评课和总结环节,集思广益,积极发言,探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这样的交流大大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携手进步,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增进了彼此了解,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达到了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与科研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刘老师的带领下,我们9位刘正才工作室的成员始终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持续开展探索、改革与创新,通过教研活动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参与课改实验,并围绕课题展开工作,认真撰写跟岗日记及教学反思与读书笔记。

六、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部分教研活动的开展不够深入,具体环节缺乏创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够紧密,因此活动的效率有待提高,没有发挥教研活动应有的效能。

2.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与学生的沟通重视不够,认知也不够端正,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有所欠缺,这影响了教研成果的显示。

3.在精品课的实施中,学生活动的开展较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老师对于学生解答问题的指导工作不到位,偶尔出现教师包揽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损,也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我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与关注尚显不足,课堂上未能大胆扩展知识的广度。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我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怨天尤人,也不抱怨外界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与艺术性,进一步增进交流与沟通,全力提升专业能力。

教育教学的道路依然漫长,我坚信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我会不断坚持前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跟岗学习经验汇总与反思》.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yyds3.com/jiaoxuezongjie/9964.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