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安排
本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生活中的数学应用能力。根据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教师将通过构建熟悉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并增加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注重选择有趣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教学内容涵盖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图形认识等,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空间观念。为提高教学质量,将采用游戏式教学,关注学生的理解和个体差异,鼓励合作与自主探索。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我将全面实施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
1、根据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构建熟悉的情境,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
2、增加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感知。
3、注意选择富有童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充满乐趣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共同成长。
5、严格把握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当改进评价方法,例如建立学生课堂表现的创意记录。
二、班级情况分析:
在20xx—20xx学年度上学期,我负责一年级(1)班与(2)班的数学教学,同时担任两班的副班主任。每个班级各有50名学生,其中(1)班男生27名,女生23名,少数民族学生33人;(2)班男生26名,女生24名,少数民族学生30人。这些孩子大多曾上过幼儿班,他们活泼可爱,充满童趣。开学初,通过初步的接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常规行为训练不足,尚不具备基本的规律意识,课堂上仍显得像在幼儿园一样自由活动。针对这些不同特点的学生,我将注重在授课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小学生。
三、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准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与加减法,数学乐园;图形的认识(一),活动园地;11~20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我们的校园,数学实践活动;总复习。
四、教学重、难点
这一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与计算的起点,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这也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必须牢固掌握才能为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不同物体的数量,逐步形成数的抽象概念,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并规范地书写数字。
2、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所代表的意义,能熟练数出20以内的数,并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字,掌握20以内数的组成结构。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4、让学生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直观了解加法的交换律及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熟练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并能相对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与连减。
5、使学生学会依据加减法的意义来解答简单的图形应用题,识别题目中的条件与问题,能列出计算式并注明得数单位,口述答案,简单描述与求剩余数量的关系。
6、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的认识,了解这些图形的基本特征。
7、结合主题图及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爱科学的教育,培养他们认真做题、准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依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维方面
1、能够运用生活经验解释相关的数学信息,初步学会使用具体数据描绘现实中的简单现象。
2、能够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形状、大小、位置关系与运动的探索。
3、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选择有效信息进行简单归纳。
(三)解决问题能力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解决。
3、获得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能够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鼓励与帮助下,能够对周围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能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学习过程,感受数学思维的合理性。
4、在他人指导下,发现并及时纠正数学活动中的错误。
5、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
6、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认真作业、整洁书写的良好习惯。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式教学,引导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在课堂上,关注提出有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而非一味追求难度,更多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兼顾中等生及思维较慢的学生。
2、重视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数字的表示与交流,逐步建立数感。
3、计算教学应体现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4、根据儿童的生活特点,从感性经验出发,直观认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5、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与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他们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6、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实践活动,重视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7、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学方法应体现开放性与创造性。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尽量让情境创造为数学问题的探索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
8、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学习工具。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现多维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应体现活动性。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使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5、教师应创造性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6、实施多元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