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方案(实用2篇)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综合性与重点突出,共包含32篇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教学目标包括识记汉字、朗读课文、理解词句、积累优美词汇、初步习作等,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教材围绕八个专题组织,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习兴趣与参与感。教学策略包括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工具书,逐步提高识字和写作能力,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社会责任感。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未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全册教材分析。
1. 本册教材遵循大纲中的原则,强调综合性和重点突出,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及运用,同时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共包含32篇课文,划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类,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2. 本册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识记303个汉字,能够书写300个汉字。
3.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感受生活的多彩,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4. 学习使用字典及词典,培养独立识字的初步能力,并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标准的楷体字。
5. 能够用普通话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带有感情。
6. 学生需学会结合上下文,借助词典和字典理解词句的含义,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感的作用。
7. 初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感受文章传达的情感。
8.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精彩句子,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9. 在语文学习中,观察自然与社会,结合口头与书面表达自己的观察与体验。
10. 开始尝试习作,自由表达见闻、感受与想法。
二、单元分析:
1. 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组成。
2. 每个单元的课例包含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
3. 本册设有八个专题,分别为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维方法、爱护环境、爱的奉献。
4. 语文园地包括5个栏目,其中4个为固定栏目,分别是“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则可灵活变换,如“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三、全册教学总目标
一.政治思想方面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理解革命战争的艰辛,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励学生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尊敬师长、关心他人和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二.语文知识方面
1.识字和写字
① 培养对学习汉字的兴趣,利用拼音进行识字,学习普通话,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学会240个生字,并能够识记85个生字。
② 学会使用字典、词典,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③ 能够规范、整洁地用硬笔书写正楷字,逐步提升书写质量。
2.阅读
① 加强朗读训练,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② 初步学会默读,能提出对课文中不理解内容的疑问。
③ 通过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借助词典理解生词,并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已学的词汇。
④ 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思考,多读多想,初步抓住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⑤ 理解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问号及感叹号的基本用法。
⑥ 学习略读,掌握文章的主要大意。
⑦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鼓励摘抄好词佳句,增强语言的积累。
⑧ 诵读优秀诗文,感受情感与内容的融合。
⑨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分享读书收获。
3.习作
① 关心周围事物,乐于用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
② 不拘形式地记录见闻、感受与想象,关注有趣、新奇或印象深刻的内容。
③ 愿意将习作分享给他人,享受习作的乐趣。
④ 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新颖的词汇和句子。
⑤ 根据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和引号。
4.口语交际
① 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认真倾听他人,提出不同意见时与人讨论。
② 能够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分享艺术作品,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③ 能够合理应对和解决问题,接待客人等。
5.综合性学习
① 能够从学习和生活中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并进行讨论。
②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口头与书面相结合表达观察结果。
③ 在教师指导下组织有趣的语言活动,如举办故事会、编写童话等,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并培养合作能力。
④ 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做个合格的社会公民。
四、教学重难点
1. 识记240个生字,能够正确发音、识别字形,理解字词的意义,并正确书写。85个生字要求能够正确发音,不需要抄写、默写或考试,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
2. 理解词句的意思需要上下文结合或字典查阅。学过的词汇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中运用。注重语言的积累,初步养成积累的习惯。
3. 独立阅读合适的读物,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阅读的习惯,每学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7万字。
4.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乐于书写,能具体描写观察的内容。学会写想象中的事物,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想象,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完整通顺,同时掌握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
5. 用普通话流利地表达一段话,做到语句通顺,语言礼貌,积极主动地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改进措施和方法
1. 引导学生阅读与思考,使他们逐步养成在阅读中反思的习惯。
2.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资料库的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努力解决问题。
3. 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4. 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以加深读写之间的联系,注意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5. 穿插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习体验更为立体化。
6. 在口语交际方面,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
7. 在习作指导上,注意循序渐进和系统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六、评价工作安排
本学期的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教师评价主要包括德育修养、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ABC等级评定。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依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的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积极实践互动与创造性教学。在课堂上,营造情境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强调趣味性、情感性、参与性、自主性、生活联系性和开放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主人翁。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包含32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每个单元由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部分构成。教材围绕八个专题进行组织,分别是:丰富的生活、杰出人物、秋的情思、细致观察、中华文化的璀璨、祖国的壮美山河、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及彰显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容丰富,紧密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突显时代特色,并蕴含深刻的教育意义。
教材的特点:(一)围绕具体专题整合教材内容,提升整体性。(二)结合专题设置“综合性学习”,落实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三)更新了大量课文,合理分配精读与略读的比例。(四)优化课文及作业安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五)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与内容,丰富学习资源。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生活的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与丰富物产,培养热爱祖国与自然的情感;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先烈和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接受助人为乐的道德教育;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观察与思考的能力。
2、要求认识2000个字,能写出300个字的作文。了解字典的使用,初步掌握独立识字的能力,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并用毛笔描红。
3、用普通话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不断练习默读,能够提出对课文理解方面的问题。
5、学习利用上下文、字典、词典以及生活经验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语句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6、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传达的思想感情。
7、开始尝试略读,提炼课文大意。
8、积累优美词句及精彩段落,背诵优秀诗文10篇,联系复述课文。
9、逐步培养读书和看报的习惯,收藏和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0、开始实践写作,形式灵活,记录自己的见闻与感受。
11、讲述故事时力求具体生动,能够打动他人;讲述见闻时做到清晰明了,并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想法。
12、结合文学学习,观察自然和社会,通过书面与口头的表达方式分享观察所得。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1名学生。根据前期教师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但因年龄较小,顽皮的情况较普遍,作业能基本完成。经过几天观察发现,班上有几名学生的识字能力停留在一年级水平,书写能力较弱。整体上,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够灵活,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
三年级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无论在书写技能还是作文能力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学期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听说读写能力,以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四、教学策略
积极参与策略:通过多种方法,在教学各环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成为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