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年度工作规划
本计划围绕“深化改革、内涵驱动、提升质量、特色发展”的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优化教学机制,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推动初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重点任务包括建立高效的教学教研机制,提升校长和教师的课程能力,规范校本课程实施,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校际合作与教研交流。通过建立分层管理培训体系,拓宽教研渠道,增强教研员与教师的互动,推动专业成长。实施诊断性教学视导,形成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高效课堂策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创新教学,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力求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育人环境。
深入落实教育方针政策,积极响应省市区各级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围绕“深化改革、内涵驱动、提升质量、特色发展”的整体目标,坚定不移地实施立德树人,进一步优化教学与教研的工作机制,完善质量评估与监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培育具有特色的教研文化和特色学校,推动我区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建立高效的教学教研工作机制
1、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各校应合理配置学科教师,确保课程全面、充分且优质。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凸显办学特色为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完善校本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开设,提升课程研发质量,逐步实现校本课程的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同时做好校本课程的精品化实施。强化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和地方课程的整合,积极探索实施三级课程内容与课时的整合策略,尝试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确保教学时间和场所的集中,从而整体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备课、授课、批改、辅导、评价等环节的有效性。探讨多样化的备课形式,特别要注重备课的实效性研究,强化教师在解读课标、教材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实际教学能力。理化生等学科的实验教学要达标,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作业质量监控,强化自助餐式作业的研究,合理控制学生的在校时间和作业量。定期举办电子白板应用交流会、教学比武等活动,探索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式的有效结合。
3、各校组织的每项教学教研活动需做到有计划、有方案,中间有推进措施、跟踪反馈,最后有总结提升,确保各环节良性运行,从而保障工作实效。将定期组织全区初中教学精细化管理现场会,推动有效教学的常态化和教学管理的精细化,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4、各校要进一步落实《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指导意见》,加强初中学校之间,以及初中与小学、高中之间的校际合作,认真做好学段衔接工作。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指导和心理调整等方面,增强初中与小学的衔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与市内外县区教研室及高校的教研合作与学术交流,借鉴先进的课改经验,探讨当前形势下初中教研工作的方向和目标,切实提升教研员的综合素养和团队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我区教研水平和教育质量。
5、建立分层管理的培训体系。教研室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最近转任新学科的教师及学科带头人的培训,以课标和教材培训、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为依托,建立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档案。各校也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业务培训,营造学习氛围。
6、拓宽教研渠道,理顺教研层级安排,分别召开学段核心组成员、学科核心组成员及兼职教研员专题会议,听取他们对教学教研工作的意见与建议,组织开展调研,充分发挥核心组和兼职教研员在研究、引领、指导和评议中的作用。
7、增强教研员的工作方式,搭建教研员和教师互动的平台。教研员在完成必做的工作任务基础上,应遵循“三三制”工作原则,推行“订单式教研服务”,定期到学科基地学校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与评课,创新集调研、设计、总结、报告于一体的教研活动,将“工作检查”转变为“专业服务”,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8、全面推行“诊断性教学视导”。围绕课程实施、课堂教学及教师发展等重点,通过听课、评课、座谈和问卷等方式,变“常规检查”为“诊断视导”,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并协同解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
9、在学校自行组织阶段性检测和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开展全区的教学质量监测,实施教学质量定期分析制度,使教学质量分析常规化,为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0、修订《初中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方案》,加强其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发挥评价对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评估标准应包括学业成绩和过程监控,还要突出办学特色,既有学业考试的高分率、优良率和合格率,也要兼顾学生素养的提升。
11、修订《初中学校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方案》,注重课程实施水平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校不断改进,以提升初中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构建高效课堂策略
12、积极营造高效课堂的环境,以区域推进高效课堂研究与实践为抓手,深入开展“现代教育人”的讨论,让教师理解教育的本质和高效课堂的内涵。
13、进一步落实校长引领课堂的机制,突出教学全过程管理,完善教学、教研及学习常规的督查考评机制,夯实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
14、制定“本真”课堂推进方案,鼓励教师探索适合自身教学情境的个性化教学策略,评选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典型,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品牌。
15、将课题研究作为推动高效课堂的支点,积极鼓励教师围绕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切实可行的课题,教研室将予以全程跟踪指导。
16、修订《高效课堂评估标准》,引导教师细化课堂结构,关注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四)培养具有个性品质的教育教学典范
17、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全面发展的潜能,促进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的提升,鼓励主题性学习,支持学生的特长发展。
18、教研室将持续对教学能手进行考核与培训,形成双向互动的平台,推动名师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整体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
19、各校要深入理解“学校特色”的内涵,结合自身历史和文化,积累办学优势,推进特色建设,形成独特的办学气质和育人风格,努力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