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室年度工作总结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环节。教师通过强化实验演示、增加学生动手实验机会、设计家庭实验和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化学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观察和记录能力。家庭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化学知识,加深理解。课外活动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对化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学习兴趣显著提高,促进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一、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源于对新知的渴求。化学实验的教学任务就是如何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并使这种“暂时”的热情能够持久,并不断深入,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实验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
课堂中的实验演示是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方式,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对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每一个实验演示,我都认真准备,确保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显著、分析简明。有时,我还会加入一些额外的实验,特别是教材中未涵盖的部分。例如,在探讨燃烧条件的章节中,我增加了白磷燃烧的演示,通过通入空气观察白磷与热水的互动,形成火光。完成演示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 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却不能?
2. 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
3. 红磷是否能燃烧?接着我演示了红磷的燃烧现象,让学生观察其在空气中燃烧的过程,最终引导他们总结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学生反馈这种学习方式既容易理解又能记牢。举例如在讲解氢氧化钠的性质时,补充了与CO2和SO2反应的实验,并提出了两个问题:
1. 烧瓶中小气球为何会自动膨胀?
2. 大试管中红色喷泉是怎样形成的?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思考性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了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的性质,还将物理知识与化学知识结合起来,思维得到了挑战,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二)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
我根据教学安排,努力增加学生实验的次数。每次实验我都会让学生两人一组固定位置进行,记录每次实验的表现,并对实验过程的纪律、操作规范进行评分。经过一段时间,课堂实验的环境大大改善,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处理一些较简单的演示实验时,我会让学生动手完成,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主动学习态度,还激发了对化学的兴趣。
(三)设计家庭小实验
为了配合课堂教学,每逢假期,我与几位化学教师会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庭实验,允许学生在家中完成,并记录观察结果与结论。返校后,我们会进行分享,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我将铁钉生锈的实验设为家庭实验,要求学生在家进行。到上课时,我展示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并请他们对比,学生自然接受了铁在潮湿空气中生锈的事实。随后,我让他们思考:“一半浸入水中的铁钉,哪部分的锈斑更明显,为什么?”这引导他们探究生锈的原因以及防锈的方法,深化了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家庭小实验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升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促进了课堂知识的巩固。
(四)开展丰富的课外实验活动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校每周日下午向学生开放实验室,进行趣味化学实验和实验教具的制作。在这些课外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发挥特长,积极动手、探索。在学习与水资源相关的主题时,学生会被要求调查家附近的水质情况,了解以前的水质状况。学习燃烧与灭火时,还布置学生观察不同场合的安全标志,提升他们对化学的认识。学生在家中利用厨房用品进行实验,比如观察锈斑的形成、水垢的沉积等,这些都使他们认识到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
二、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指导科学学习方法,增强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塑造科学态度的关键。这些习惯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如实撰写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以及节约药品和确保安全等。我在教学中注重示范实验态度和规范操作,严格要求遵守实验室规则,并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确保他们能正确填写实验报告。例如,在进行“酸的性质”实验时,观察盐酸与锈铁钉的反应,我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所有观察到的现象,并给出合理解释,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每次实验结束时,我都会留出时间让学生整理实验台和仪器,保持环境整洁,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化学实验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动手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从而逐渐形成多种能力和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