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概览(精选2篇)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良好习惯,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新生在认知和体验上相对有限,但活泼好动的性格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学习基本运动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注重集体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培养。教学内容涵盖理论与实践,包括走、跑、跳等多项基本运动,重点在广播操的教学与标准动作的协调。教学措施注重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课堂参与度,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考核方式将结合出勤及课堂表现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篇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新生通常对上学的意义和内容还不太了解,他们在这个阶段的认知和体验并不能立刻形成对“上学”这一概念的完整理解。然而,这种理解会随着他们的成长逐步加深。今年秋季的体育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会太困难,尤其是他们普遍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在这一领域取得良好的进展。我们有必要将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下是本学期体育教学计划的初步框架:
教学目的:根据《大纲》的要求,小学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递体育与卫生保健的知识,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水平,提升身体素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升全民族的素质打下基础。”
一年级学生因年龄较小,乐于接受新知识,然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他们的性格普遍活泼好动,集体意识相对薄弱,但具有较强的表现欲;他们模仿能力强,但对基本的体育动作和活动的认知有限。本学期的教学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活跃参与,学习一些基础动作和方法,以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各类体育活动的技能奠定基础。趣味游戏教学也将受到重视,并应用于组织纪律性教育中。
二、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使他们初步建立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成长;让学生了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体育、卫生和保健常识,学习并初步掌握体育与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综合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教育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团结互助、活泼勇敢、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
三、教材分析
小学体育(与健康)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体育和保健常识;实践部分则包括:①走与跑;②跳跃;③投掷;④攀爬、悬垂、支撑、滚翻、平衡;⑤小球类;⑥队列队形、徒手操;⑦民族民间乡土体育等七大类。游戏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内容则融入到各类教学活动中;韵律活动和舞蹈内容也包括在队列队形和徒手操中。具体的教学内容将在教学进度表中列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学期将以广播体操教学为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广播体操的内容。
难点:每个动作都需要做到标准,并能与节奏相协调。
五、教学措施
1、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能力、身体发展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等,实事求是,讲求实效,进行创新,明确教学目标,安排好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课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并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和心理负荷,以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顺利完成本课程的学习。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动机,提高体育健康文化素养,在充分体验运动乐趣的基础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式,通过多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同时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提升他们的运动技能。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正确的示范和直观的图片等,让学生感知动作,理解动作要领,掌握锻炼方法,形成完整的正确动作概念,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判断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4、积极自制体育器材,妥善管理场地和器材,对现有器材和场地进行保护。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尽量自制器材,创造条件,以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
5、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目标,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改革考核方式,认真做好考核工作。
一年级第一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教导一年级(1)班的体育课,班级共有35名学生,其中男生人数明显少于女生。学生们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但注意力较为分散,时常表现出一定的懒散。
二、教学目标
旨在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激发其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锻炼和卫生习惯,提升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卫生及保健的基本知识,为今后综合性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教学过程加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等优秀品质。
三、教学目标:
1、深化对体育课及锻炼身体重要性的认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保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巧。
2、学习并掌握基本运动、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方法,增强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体验参与体育活动的快乐,遵守课堂纪律,增强同学间的团结合作意识。
4、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心理体验,并在活动中展现自我的愿望和表现。
5、观察并表达同伴在体育活动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在特定困难条件下参与活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强化教学常规,练习广播操及队列动作。
难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措施:
1、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力求达到标准要求。
2、结合实际制定教学计划与备课,关注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认真开展体育保健课程。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精心组织学生的早操及课外体育活动。
4、开展教学评议,及时反馈改进。
六、教学考核:
1、出勤率及课堂常规(10%)情感方面
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常规表现及体育道德等
2、身体素质及活动能力(90%)技能方面
七、教学进度表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