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课程安排表2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特别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教学目标包括观察和分辨有丝分裂的阶段、掌握装片制作技能和绘制实验图表的方法。计划中强调解离、染色和观察技巧,提供实验准备和注意事项,如选择合适的洋葱种类和取材时间。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利用等待时间讲解相关知识,并演示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确保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良好效果。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感以及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表 1篇
高一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课程中实验教学占据了关键的地位。随着高考制度的持续调整,对生物实验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实现有效的实验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特制定《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 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并能够分辨有丝分裂的各个阶段。
2. 掌握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基本技能。
3. 学会绘制生物实验图表的方法。
二、教学计划
1. 实验前教师应讲解成功关键要素。
(1)充分解离是实验成功的首要条件,只有充分解离,细胞才能分散,避免重叠。
(2)染色时需注意染液浓度和染色时间,过深的染色会导致观察时结果模糊。
(3)压片力度要适中,过重会损坏组织,过轻则无法有效分散细胞,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观察效果。
2. 利用制作装片过程中的空闲时间。解离、漂洗和染色步骤中存在等待时间,教师应善用这些时间。建议讲解内容包括:洋葱根尖的培养方法;取材的最佳时间;解离过程中氯化氢的作用;漂洗的目的和方法;分生区细胞与其他细胞的区分;高倍镜的使用技巧等。
3. 教授学生观察要领。让学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切换到高倍镜。对于压制得当的装片,需在分生区内观察;若装片分区不清晰,则应聚焦观察分生区细胞。
4. 增加演示实验。考虑到学生自制装片的效果可能不理想,教师应在实验课前准备五台示范显微镜,分别演示有丝分裂的不同阶段:间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同时附上示意图供参考。那些观察效果不佳的学生可参考示范镜进行学习。
三、备课资料
洋葱根尖的培养
1. 培养洋葱时,应避免使用新采收的洋葱,因为其处于休眠状态不易生根。培养期间,要确保每天至少换水一次,以防根部腐烂。如需使用当年新收的洋葱,可通过低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底盘,以促使生根。
2. 对于头年收的洋葱,可采用以下方法促进生根:
(1)选取底盘较大的洋葱作为生根材料。
(2)剥去外层的老皮,并轻轻削去老根(需从底盘中央向外削),注意保持“根芽”的完整。
(3)将洋葱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置于光照充足的地方。水需保持洁净,每天换水1-2次。一般2-3天即可获得所需的实验材料。若班级数量较多,可将洋葱放入冰箱(1-2℃)进行培养,以避免根长得过长。
3. 定时取材。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有一定规律,通常在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2时活跃,特别是上午11时30分分裂最为旺盛,此时取材效果最佳。
实验注意事项:
1. 解离时,可将剪取的2-3mm洋葱根尖浸入浓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中浸泡20-30分钟。此举能有效杀死根尖细胞,分解细胞间质,易于细胞分离。
2. 染色时,也可用稀释后的紫药水替代龙胆紫染液,注意浓度不宜过高。将洋葱根尖染色3-5分钟后,移至含有一滴清水的载玻片上进行装片。
3. 在压片过程中,仅用手指轻轻按压可能无法分散细胞,可用小刀轻轻压平染色后的洋葱根尖,或用铅笔橡皮的末端施加适当的压力,以便细胞分散,并便于盖玻片的放置。
高一生物教学计划表 2篇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上进行重点工作,以规范化常规教学为基础,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研究与实践,以本校教师培训为切入点,推动学校的特色发展,使教学工作得到新的突破,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二、教学目标
通过高一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发展:掌握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在生活、生产及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增强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精神,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理解科学的本质,领会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初步掌握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对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为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成就,以及生物科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
(2)理解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科技发展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积极参与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帮助生物科学知识融入个人和社会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建构科学的世界观。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学,培养质疑、实事求是、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3)理解生物科学与技术的性质,能准确把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参与社会事务讨论。
3、能力目标
(1)熟练使用实验器材,掌握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处理、生物实验操作和生物绘图等技能。
(2)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程具体目标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三个维度之间,要实现有机结合。
三、教学对策
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生命现象及其规律,既是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环境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一门具有很强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应重视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将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相关理论,理解其核心要义,明确目标要求,掌握教学方向,使得学科教学更加精准有效。从宏观上把握生物教学内容,清晰了解各章节的地位与联系,确保教学思路的清晰明了;从微观上细致研读每个章节的内容,使其在整体教材体系中具有全面性和层次性。
2、严格遵循“教学五认真”的原则,做到充分备课、认真授课、精心布置与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准确考核评定。生物科学具有强烈的人文特性,因此要认真研究高一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学生转变为学习的真正主人,采用研究性学习与探讨性学习的方法,增添教学的人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