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练习题集3篇
本文提供了一份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实验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性,理解虚像的概念,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提升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合作精神。重点在于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性,难点则是设计实验和理解虚像概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和数据分析,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同、距离相等、连线垂直。课堂练习和总结环节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面镜成像原理。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计划 1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2、利用平面镜成像的特征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体会通过替代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式。
4、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对称美,以及在克服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成就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2、难点:理解平面镜成像为虚像的概念。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光的反射定律的基本内容:
2、根据图示画出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
二、探索新知识
(一)任务一: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1、思考问题:
平面镜是我们熟悉的镜子,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那么平面镜成像究竟有哪些特性呢?(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讨论)
2、制定实验计划:
讨论以下问题并制定计划:
①确定实验用的物体,平面镜还是光滑的玻璃板更适合用于成像?
②使用玻璃板作平面镜时,选择哪种物体能得到更清晰的成像效果?
③如何确定像的位置以及物象大小与位置之间的关系?
④如何判断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3、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同学们可以从桌子上找实验器材进行实验。
请从以下器材中选择所需材料:
同样长度的蜡烛两支,小蜡烛一只、大蜡烛一只,一面平面镜,一块平板玻璃,一个支架、一张方格纸,以及一对大小相同的三角板(30度,60度),一把刻度尺。
4、合作交流:学生依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束后,必须进行分析与讨论,以验证探究结果的正确性。请同学分享哪些结论与之前的猜想相符,哪些不符。
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性:
1) 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 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是__________.
3) 像的左右与物体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 像的上下与物体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 当物体靠近或远离平面镜移动时,其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主练习:
① 小芳身高为1.6米,站在竖直的穿衣镜前1米远,那么她的像高是多少?像到镜面的距离是多少?人与像相距有多远?如果她以1米每秒的速度远离镜子,她的运动情况是?
② 水池深度为2米,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为3105米,则月亮在水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为多少?
③ 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取决于()
A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B物体的大小
C平面镜的大小 D观察者的位置
④ 关于平面镜成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于物体的平面镜不能形成物体的完整像。
B只有位于平面镜正前方的物体才能成像。
C在平面镜后方的物体不能成像。
D平面镜后面的物体会遮挡平面镜中的虚像。
⑤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绘制物体AB的像:
任务二:平面镜的成像原理:
思考:人眼为何能够在平面镜中看到镜前的像?
合作交流:
① 这两条反射光线沿着传播路径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好位于这两条线的延长线上,会认为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平面镜形成的是什么样的像?
②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
5、自主练习:
(1) 光源S发出一条光线,通过平面镜反射到达A点,请画出光线的传播路径。
(2) 东东同学站在平面镜前3米处,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 现象产生的,他的像到镜面的距离为 米。若在镜子后面放置一块与镜子等大的木板,放在1米处,这时他依然能看到镜中的像吗?
任务三:平面镜的应用
1、请列举生活中平面镜的其他应用。
2、绘制潜望镜的光线路径图。
四、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含哪些要素:
五、作业布置
预习下一节内容 - 光的折射。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计划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特点。
掌握平面镜成虚像的形成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讨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学习如何设计实验和收集相关数据。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及分析结果,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欣赏物理现象的奇妙与和谐,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热情和对科学的好奇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探讨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理解虚像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呈现平面镜成像的多种现象,如照镜子和湖面倒影等。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二)新课教学(25 分钟)
1. 提出猜想(5 分钟)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提出关于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猜想,例如:像与物的尺寸关系、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以及像与物之间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等。
2. 设计实验(8 分钟)
(1)介绍实验器材:平面镜、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火柴、刻度尺、光屏。
(2)讲解实验原理:通过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使学生能同时看到像和后面的蜡烛,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用两支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放在玻璃板前,另一支不点燃放在后面,移动至从玻璃板前看时,后面的蜡烛似乎也被点燃,记录此时蜡烛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随后用刻度尺测量像与物的距离并进行比较,观察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的关系等。
3. 进行实验(8 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2)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及现象。
4. 分析与论证(4 分钟)
(1)各组汇报实验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和现象,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三)课堂小结(7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探究的过程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强调实验探究方法和科学态度的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5 分钟)
布置与平面镜成像特点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5 分钟)
书面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实践作业:利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制作简单的潜望镜。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教学计划 3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并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征。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设计和实施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的实验。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征。
难点
如何准确定位像的位置以及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3 分钟)
展示几幅平面镜成像的图片或视频,例如使用镜子、湖面倒影等,提问学生:“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镜子中的像有什么特别之处?”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探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7 分钟)
解释平面镜的定义和成像原理,借助光路图说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所造成的虚像。
提出问题:在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位置、与物体的距离及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实验探究(25 分钟)
介绍实验器材:两根相同的蜡烛、一块薄玻璃板、一张方格纸、一把刻度尺和一个光屏。
实验步骤:
将方格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并将玻璃板垂直放置于方格纸上。
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前,观察玻璃板后出现的蜡烛像。
取另一根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方移动,直至其看起来与前方蜡烛的像完全重合,并在此位置做标记。
使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及其像与玻璃板的距离,记录数据。
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步骤 3 和 4,进行多组数据测量。
在移去玻璃板后,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光屏上是否能捕捉到像。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四)分析与总结(10 分钟)
各小组汇报实验数据和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征: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平面镜成像为虚像。
(五)课堂练习(5 分钟)
布置与平面镜成像特征相关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与特征。
对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五、教学延伸
让学生思考:如果使用厚玻璃板进行实验,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