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安排(人教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为八个专题,涵盖世界探索、心灵秘密、家乡文化、经典名著、诗歌欣赏、人与自然、艺术思考及文化传承。教材以任务导向的方式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特别集中在“家乡”和“经典诗歌”组。教学目标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能力、口语交际、习作能力及综合性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阅读理解与交流能力,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习作的修改与评讲。具体措施强调备课、课堂管理和学生习惯培养,并提供优等生与学困生的针对性辅导,促进共同进步。教学重难点包括阅读基本功、语言表达及人文内涵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旧按照专题进行单元的组织,共分为八个组别,分别是:发现世界,心灵的秘密,我爱我的家乡,走进名著,欣赏经典诗歌,人与自然,艺术的思考,文化的传承。
综合性学习活动安排在第三组“我爱我的家乡”和第五组“欣赏经典诗歌”中。在“欣赏经典诗歌”这个专题,采用了任务导向、贯穿活动的编排方式,包含“活动建议”和“阅读素材”两大部分。
除去第五组,共有二十七篇课文,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十三篇。教材的每组内容包含“导语”“课例”“口语交际”“回顾与拓展”四个部分。每个课例包含四篇课文,其中精读两篇,略读两篇。精读课文后设有思考练习,略读课文前有引导语。部分课文后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推荐”。全册设有“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推荐”两次。“口语交际”仍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与拓展”分为三个板块,”交流平台”“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还有“展示台”“成语故事”“书香校园”“趣味语文”穿插其中,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书香校园”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二、教学目标
1. 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设定识字要求,但需掌握120个字的书写。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难字和易混淆字的指导。在确保字形正确的基础上,适当提升写字速度,同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及时纠正学生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和书法的热爱。
2. 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识字量持续上升,理解能力逐步增强,并逐渐具备分析、概括和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应着重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3. 口语交际教学
应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互动交流。教材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取口语交际话题,在某些专题中还提供了多个角度的讨论。教师需结合本地区、本校及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主题,使学生的交际能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讨论。交际目标应明确,教材中安排的交际话题各不相同,每堂课的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需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方面进行训练,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指导。对于辩论和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话题,教师应给予适度的指导,但不宜过高要求。适当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评价的关系。在口语交际课中,需科学安排内容,针对性地指导,以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4. 习作教学
对于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应注意体现要求,同时灵活运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评讲中,需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过程。
认真修改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作品的好习惯。
5. 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在教学中落实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诗歌后附带的注释和赏析内容,应当运用到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欣赏诗歌,并教给他们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具体措施:
1. 认真备课。
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基础,高质量的备课才能实现高效教学。应树立正确的备课理念,注重对教材的深度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避免课堂上的马虎和机械的题海战术。
2. 积极上课。
提升课堂管理,增强教学效率: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教学中以情感影响学生,发挥热情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形成规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
3. 经常进行听课和说课。
取长补短,在实践中反思,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升面对突发情况的教学机智,并丰富对新课程和新课改的认识。
4. 持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方面,培养学生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另一方面,保持以往形成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
5. 强调以读为主,以讲助读,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促进阅读,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提升语文水平。
6.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范文中的语言,学习范文的写作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习作中。
7. 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言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1. 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 探索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式。
3. 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4. 提升平时写作练习的指导。
5. 教授学生如何撰写活动总结。
五、优等生的培养措施:
1. 对优等生的要求要高于班级平均水平。
2. 针对特别优秀的学生,运用特殊手段,促进他们各方面才能的提升。
3. 让优等生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帮助学困生共同进步。
4. 发现优等生的不足,因材施教,加强训练,以促进各方面更好的发展。
六、学困生的优化措施:
1. 采用“一对一”的辅导方式,邀请优等生帮助学困生,实现共同进步。
2. 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并在课后对学困生的作业给予及时辅导。
3. 课堂上为学困生提供表达观点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给与积极的回应,并提供交流空间。
七、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