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书
本班共有30名学生,经过一年的新课程标准教材学习,学生们在数学基础知识上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逐渐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册教材遵循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强调实践与自主探索,内容丰富,关注学生体验。主要特点包括加强笔算教学,培养数感;量与计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空间与图形教学注重实践操作,增强估测能力。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涵盖笔算、口算、分数、几何、单位理解等多个方面,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并强调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主要教学措施包括创设教学情境、培养估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合作学习等,以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知识基础。
本班共有学生3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5人。学生们已经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一年,对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们逐渐适应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部分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为他们本册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处理上,依旧遵循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原则,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实验教材的风格与特点。本册实验教材仍然具备内容丰富、关注学生体验与感受、体现知识形成过程、鼓励算法多样化以及开放性教学法等特征。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本册教材还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加强笔算教学的安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本册实验教材中,接近一半的内容是关于计算的教学(25课时),其中包括大量的笔算教学内容。在当前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中,笔算内容受到了一定的削弱,这不仅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度,《标准》中还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避免程式化叙述算理等理念。本册实验教材在处理笔算教学内容时,力求体现《标准》的计算教学改革理念,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选择、素材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策略。
(1)精心设计教学顺序,逐步加大教学的步伐。
(2)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笔算过程及算理,不再使用文字概括的计算法则。
(3)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4)结合笔算与估算教学,加大估算的练习力度。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感受与体验。
量与计量的概念,如千米、吨、秒等,都是来自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些概念在抽象的同时又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理解这些概念的意义,初步建立起对长度、质量和时间的认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升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量与计量内容的编排上,实验教材设计了丰富而具有探索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真实背景下体验相关知识,并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践操作与自主探索,增强估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本册实验教材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内容,涵盖了多边形和测量的主要部分,对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现实空间、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内容的安排上,教材一方面重视通过实际操作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几何形象的探索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也为其空间观念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特别的是,这部分内容还加强了估测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估测是测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人们对某个量的估测机会往往比精确测量的机会要多。根据《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目标,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无论在测量章节还是多边形章节,实验教材均安排了相关的估测训练。
三、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掌握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并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能够口算一位数乘以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以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熟练计算除数和商为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知分数的大小,能够计算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法。
4.初步了解平行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绘制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理解周长的含义,并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理解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理解1吨=1000千克;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理解1分=60秒,并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6.初步体验事件的发生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列出简单实验的所有可能结果,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描述。
7.能够找出事物的简单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初步具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1.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数学概念。
2.培养学生的估测、估算意识,重视提升他们的估测和估算能力。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计算学习,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4.运用迁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适时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教具和学具的作用。
7.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8.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与验证的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