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体育新学期课程规划书(实用2篇)
初一体育新学期教学计划书针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情况,计划通过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共有三个班级,约35名学生,整体身体健康但协调性不足。本学期重点围绕田径、体操和球类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基础运动技能,同时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了解自身体能状况,掌握有效锻炼方法,增强运动意识。计划加强学校田径队建设,组织班级间的群体活动,定期进行模拟考试,以监测学生进展。德育方面,将通过课堂常规和活动强调纪律性和团队合作,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整体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建立终身锻炼习惯。
初一体育新学期教学计划书 1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 初一年级共有三个班级,每班约有三十五名学生,整体身体健康,运动能力良好。
2、技能情况: 学生对于跑步、跳跃、投掷、篮球和游戏等活动兴趣浓厚,但在动作的协调性上有待提升。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中学体育教学课标》的要求以及我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旨在教授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以期实现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让学生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并掌握有效的锻炼方法,学习相关的体育卫生和安全知识,培养积极锻炼的意识。
2、掌握田径、跳跃、力量训练、球类等运动的基本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
3、激发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培养勇敢、坚韧、自觉遵守规则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四、主要工作:
1、认真备课,确保每节体育课的精彩与效率,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2、加强学校田径队的建设与训练,为各类比赛做好充分准备。
3、广泛开展学校的群体活动,尤其是大课间活动,本学期计划将举办班级之间的跳绳、拔河、长跑和球类比赛等。
4、积极参加县级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
5、参与体育教学论文和教案的评比活动。
五、具体安排:
1、注重提升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
2、加强对基本技术的训练。
3、结合大课间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的锻炼时间落实到位。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根据考试成绩,分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优秀学生帮助指导较弱学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定期进行模拟考试,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训练进展。
6、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专项练习方案。
六、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意识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体育教育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增强他们的美感和文明行为,同时逐步提升集体意识,鼓励遵守纪律和互助精神。
3、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朝气蓬勃的精神,注重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初一体育新学期教学计划书 2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负责教授的是初一年级的六个班级,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在40人左右,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大部分学生身体健康,无明显的运动障碍。他们对体育活动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但在身体协调性方面相对较弱,部分学生存在超重现象,导致动作学习时显得不够灵活。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项硬性指标上,例如速度、力量、耐力及柔韧性等,普遍较差,而在灵敏度及协调性等方面也亟待提升。个别学生的发育状况不均衡,下肢力量较好,而肩部肌肉力量较弱,这在后续的教材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腰部和腹部的力量也显著不足,这是体育锻炼成效的关键。
二、教材分析:
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传授基本的运动和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让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方法和一些体育文化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项目(包括跑、跳、投);体操;球类(如篮球、足球);以及身体素质训练。
教材的重点内容涵盖:短跑中的加速阶段;跳高中的跨越技巧;体操中的单杠动作;以及球类中的控球基础。
教材的难点在于:蹲踞式起跑;跳跃时的起跳技巧;以及球类中的人球配合。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自身体能的状况,掌握基础的锻炼知识与方法,学会必要的运动卫生和安全常识,培养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态度,并熟练掌握眼保健操及新的广播操。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球类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一些运动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基本的运动能力。
3、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尝试与体验,进行思考与互评,感受运动的乐趣,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成功喜悦。
四、教学措施
1、及时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与需求。
2、营造一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良好的学习运动环境。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利用游戏和竞赛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自主游戏中进行锻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练习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
5、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学生方面:
1、明确学习目的,自觉参与体育课,积极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着装应轻便合适,需穿着运动鞋上课,不得携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饰品、校牌、手机等。
六、德育渗透:
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有独特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主动融入德育教育,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怀,提升他们的组织意识、纪律性,培养诚实、机敏、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本学期德育渗透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
1、课堂常规:引导学生遵循规则,培养有序的行为模式。
2、组织教学:倡导团结友爱,培养遵守纪律的集体意识,提升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公共财物的品质。
3、结合教材安排德育内容。
(1)、基础知识中鼓励学生刻苦锻炼,增强自尊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游戏课程中强调遵守纪律,倡导公正诚实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3)、田径项目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坚韧毅力。
(4)、在球类活动中强调集体合作与协作精神。
(5)、体操教学中强化互助合作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建立终身锻炼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