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上册教学安排(精选2篇)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学生对信息技术表现出高兴趣,但在Windows操作和良好使用习惯上存在不足。本学期将重点关注计算机理论知识、LOGO语言学习以及算法初步理解,教材分为三个单元:计算机工作原理、LOGO语言及算法思想。教学目标包括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网络用途、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和信息处理能力,激励学生探索科学与技术。措施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实践操作,定期进行双基考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同时提供针对性辅导。整体计划强调课堂互动和学生合作,促进全面发展。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第1篇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较高,学习热情也很强。由于他们已经学习计算机四年,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对理想。然而,很多学生在计算机实际应用方面的能力仍较为有限,尤其是在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上,部分学生对此仍显得不够熟练或者规范。另外,少数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尚未养成良好的习惯。考虑到六年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特点,本学期将继续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同时着重引导他们学习计算机理论及logo语言绘图,以帮助学生熟悉和运用logo,提高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是新版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讲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共有2课,通过网络搜索和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任务,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和所需操作技能;第二单元为logo语言乐园,共有10课,学生通过学习logo语言操作,掌握基本命令的使用方法,并学会如何利用重复命令绘制简单及复杂图形,了解过程的定义和调用方法;第三单元则是算法思想的初步理解,共包含3课,介绍了生活中的常见算法现象和优化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及基本工作过程,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对LOGO语言有初步认识,理解各种命令的应用;理解算法的概念并掌握基本算法,能选择恰当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会绘制简单及复杂图形,同时提高四则运算和表达式的输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认识其对生活和科技的影响,提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相关文化和伦理等问题的思考,促进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演示和操作,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培养科学态度和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动力,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力量。
2、质量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及优秀教师的经验,扎实落实具体措施,做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推动学困生的进步,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教学重点
第一单元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1、揭示计算机工作的基本概念
2、建立与计算机的良好关系
第二单元 logo语言学习
1、初识logo
2、logo基本命令介绍
3、颜色设置与填充命令
4、重复命令的使用
5、嵌套命令的应用
6、过程的基础用法
7、带参数的过程
8、简单计算操作
第三单元 算法初探
1、生活中的算法实例
2、算法的优化方法
3、算法描述技巧
五、教学措施
1. 坚持教学“五认真”的具体做法: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落实“五认真”:
(1)认真备课:
开展集体备课,明确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情况,制定超前的备课计划,并做好教案。
(2)认真上课:
坚持启发式教学,注重操作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认真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在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以巩固教学重点和强化基础知识。
(4)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
适时进行双基考核,分析结果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5)认真组织辅导:
对学困生提供多元化的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 提高优秀学生和补差学生的内容、方法:
对优秀学生给予拓展知识,帮助他们逐步形成个人技能;对学困生在课堂和课后提供更多支持,关注他们的学习变化。
3. 教研工作的目标与计划:
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并将实践转化为理论,学期末至少撰写一次经验总结。
认真学习并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确保高质量的课程实施。
积极参与远程教育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适应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
六年级信息技术上册教学计划 第2篇
六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较为理想,然而在实际应用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在windows系统的基本操作上尚未达到熟练或规范的程度,少部分学生也未能形成正确的使用习惯。鉴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本学期将持续激发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提升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需要加强对基本信息技术概念及操作要点的巩固。
教材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确的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取材于学生的实际经历。本册教材分为三个单元,各单元涵盖了不同的主题。
第一单元 走进电脑世界
该单元主要围绕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展开,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应用及防护等方面。第一课《走进计算机》将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初步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的工作流程。第二课《未来的计算机》通过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并设想自己理想中的未来计算机。第三课《小小工程师》让学生了解到环境对计算机的影响以及数据整理与备份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使用习惯。第四课《安全小博士》则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及其防治方法,增强计算机安全意识。
第二单元 探索网络奥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网络的多种实际应用为主线,强调网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虽然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大多停留在查找文章、浏览图片、玩游戏等基本层面,但实际上,网络的功能远不止于此,比如查询天气信息、交通状况、网上购物等,网络还有许多学习工具,只要用心,就能发现更多的功能。
第三单元 研究生活点滴
本单元以简单的研究性学习为主线,通过“早餐与茶”两个主题的研究,让学生体会到一般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早餐研究实际上是在探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感受到有心的观察能够酝酿出丰富的研究主题。
从内容上看,本册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 知识点介绍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适合入门学习。
2. 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构想,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引导观察和思考。
3. 学科结合紧密,使学习内容更具实用性。
4. 激发学生想象力,提升学习主动性。
5. 注重习惯培养,塑造良好素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
2. 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计算机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科学、爱科学和用科学的意识。
3. 培养良好的用机习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4. 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
5. 能够进行相关练习的上机操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处理日常事务,实现学以致用。
6.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将有教育意义的健康内容呈现给学生,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
1. 了解计算机的构成及历史发展。
2. 了解网络的用途并正确使用网络。
3. 使用电脑查询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电脑及网络的强大功能。
难点:
1. 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简单工作原理。
2.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及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3. 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筛选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本册的教学目标:
1. 以计算机理论知识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应用与防护有更深刻的理解。
2. 以网络的实际应用为主线,突出网络改变生活的价值。
3. 能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所需资料。
教学措施:
采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1. 加强实践,掌握基本技能与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2. 应用知识,形成能力,通过上机实践和课后作业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再现式学习。
3. 以学生的上机操作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确保熟练掌握知识。针对每一单元进行双基考核,定期分析和纠正问题。
4. 注重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典型问题,提供多元化辅导,启发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鼓励感兴趣的学生组成课外兴趣小组。
5.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组织相关竞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 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