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安排
本学期一年级英语课程教学包括50名学生,英语基础相似且学习热情高。学生分为四类:第一类为口语能力突出、乐于助人的学生;第二类在表达上需更多引导;第三类虽口语表达弱但求知欲强;第四类则需要严格管理以保持专注。使用的新标准英语教材包含11个模块,重点培养交际能力,内容涵盖问候、介绍、指令、颜色、物体和家庭成员等。教学任务包括掌握单词、句型灵活运用及培养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精心备课、讲解与练习结合、小组合作和真实情境创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激发学习兴趣,并关注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实现全面有效的教学目标。
本学期我负责一年级英语课程的教学,其中一年级(上)班共有50名学生。所有学生的英语基础相似,且英语作为新开设的科目,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我将学生的情况进行了如下分类:
一类:学习态度认真,务实,性格外向,口语表达能力突出。(大约15名学生)这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突出,常常帮助其他同学,扮演“小老师”的角色。
二类:口头表达能力尚可,思维灵活,但自我约束性差。(约10名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以保持专注。
三类: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但态度端正,求知欲强。(这类学生需要老师的更多关注和引导,同时可以与一类学生搭配座位,进行一对一辅导。)
四类:好动,难以自我控制,经常离开座位并干扰他人,难以集中精力听课。(这类学生需要时时监督,确保其保持在座位上。)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为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一册,是小学英语的基础教材,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教材共设有11个模块,具体内容如下:Module1: 学习打招呼和自我介绍,能够使用“I am”介绍自己,并询问“How are you?”并用“I’m fine, thank you.”进行回答。Module2: 学习用“I am”介绍自己,并使用“What’s your name?”询问他人姓名。Module3: 学习使用“Sit down/Point to”进行指令。Module4: 学习用“It’s red/yellow/blue”描述物体颜色。Module5: 学习用“This is/That is”介绍物体。Module6: 学会用“What’s this?/What’s that?”询问物体,并用“It’s a/an.”进行回答。Module7: 学习使用“Is it a?”提问,并用“Yes, it is./No, it isn’t.”进行简短回答。Module8: 会用“How many?”询问物品数量,并能用one--ten进行回答。Module9: 学会用“Happy birthday to”祝贺别人生日快乐,并使用“How old are you?”询问年龄,同时用“I am/You are.”进行自我介绍。Module10: 了解用“That/This is my father.”来介绍家庭成员,并用“This is/That is-”进一步介绍家庭成员的物品。
Review Module11: 进行全面复习。
三. 教学任务及方法:
(1) 单词:学生需掌握本册教材的单词,要求按“二会”和“一会”的标准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在语境中学习单词,理解其意义。
(2) 句型:学生应能灵活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交流。
1. 打招呼:Hello/Hi/I am Sam.
2. 询问姓名:What’s your name? I am Sam. My name is Sam.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3. 发号施令:Point to the door/window/desk/chair. Sit down. Stand up.
4. 询问颜色:What colour is it? Its red/yellow/blue.
5. 介绍事物:This is--.
6. 询问物体: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 panda.
7. 疑问句:Is it a dog? Yes, it is. No, it isn’t.
8. 介绍家庭成员:This is my father.
9. 询问数量:How many?回答时使用one--ten。
10. 询问年龄:How old are you? I am ten.
11. 祝人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to you.
(4) 学生应能运用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口头交际。
(5) 培养良好的英语交流习惯。
(6) 在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乐于参与各种英语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四. 教学措施:
1. 精心备课,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备课质量,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2. 课堂上重视讲解与练习相结合,采用优差组合,促进学生共同进步。在教学活动中,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3. 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例如利用卡片、课件和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4.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具体的辅导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进度,不抛弃任何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