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学习策略计划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自主阅读和互动。朗读被视为重要的学习工具,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提升表达能力。通过创造情境和示范,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引导他们提问和探索文本的深层意义。海量阅读被认为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需要设计适宜的阅读任务,促进学生在不同阶段的阅读积累和能力提升。整体来看,良好的阅读教学策略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新课程标准》中,朗读的要求包括正确、流利和有感情。这里的“有感情”并不意味着教师或学生应当完全释放个性进行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理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领悟作者的情感,以还原文章的真实面貌。通过合理的停顿、语调和语气的处理,再现文本内容的本质。纵观以往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往往显得过于呆板和滞后。例如,在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通过学生的朗读传达出来,显得平淡无奇,甚至带着一种机械的朗读感,而老师本来的激情瞬间被冰冷的现实消磨殆尽……针对这种语文教学中的弊端,我想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1.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至关重要,但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焦点都应该放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而非教师本人。要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自主发现和构建文本的意义。应在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建立“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本质上就是与众不同。具备创造力的人应该感到自由和安全,才能激发最大的潜能。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地位。
2. 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背诵的重要性,虽然在现代课堂中这种方法显得有些过时,实际上,只有熟练读懂课本,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在过去与现在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设计好问题后,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思考较少,导致学习变得被动,无法培养出积极思考的能力。
研究表明,小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通常较为分散,而大声朗读能够帮助他们保持注意力,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朗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求用词准确、生动,句子通顺、流畅。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提高说话和写作的能力。在教授新课文前,要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意境,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来欣赏和感悟,进而陶冶情操。
3. 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阅读是一种期待与实现的动态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在接受到信息时,便开始启动思维,进行询问和猜测。正是这种好奇心推动了他们的阅读活动。教师的热情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适当的情感引导,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情感活动的变化,使其在阅读中得到增强。
小学生处于情感发展阶段,当他们被课文所打动时,情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声调和发言内容,敏锐捕捉到学生情感的变化。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促使他们的情感波动。如在教学《月光曲》时,通过音乐和图片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借助贝多芬创作时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月光曲》的美妙,激发他们的兴趣。
4. 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学生的提问往往局限于表面现象。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增强思维能力。要善于捕捉质疑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会他们提问的方法。
例如,可以从课题入手,针对关键字进行提问;也可以揭示课文中的矛盾,探索其内在逻辑;或者通过比较来发掘细节的深意。
5.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知识获取的内在动力。教师应设定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阅读任务,避免让学生感到过度挫败或浮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阅读要求。
例如,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拼音读懂简单的句子并鼓励他们阐述意思;二年级时,则要求他们能准确断句并带有感情地朗读;三年级之后则提高要求,能够理解段落间的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通过这种逐步递进的方式,学生会逐渐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第一,创造情境,激发儿童的朗读热情。正如陶行知所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自然融入学习中。
第二,运用示范,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示范或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来引导其他同学,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易受模仿影响,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第三,鼓励多形式的练习,促进朗读能力的提升。新课标强调,阅读应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选择权,让他们体验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习兴趣。
第四,鼓励互动评读,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彼此反馈、互相启发,从而共同提高朗读水平。
6. 倡导课内的海量阅读
海量阅读是指在课内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学目标应以阅读整体而非单篇文章为重。如果能够实现海量阅读,阅读教学将迎来新的高度。可将小学六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一年级通过海量阅读认字;
第二阶段:二、三年级在海量阅读中进行诵读和积累;
第三阶段:四到六年级集中进行经典阅读。
在一年级,学生应通过海量阅读获得识字能力。为此,教师可以编制简单易学的儿歌,帮助学生在快乐中识字。中年级则则在海量阅读中提升朗读与积累能力,鼓励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来提高理解力。
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展,还能丰富思维内涵。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探索阅读的乐趣,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