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实施方案(科教版)(精选2篇)
本教学计划旨在提升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教学目标包括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掌握控制变量实验,并通过实验加深对自然现象的理解。课程内容涵盖食物、水、植物、空气和热等五个单元,强调观察、测量和数据收集的重要性。教学重心在于设计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难点则在于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教师需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增强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丰富的实验安排,学生将获得多样的学习体验,促进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第1篇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倡导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进而帮助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掌握探究问题的策略,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如观察、记录和简单实验等,本学期将进一步引导他们经历更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鼓励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必须有充分的依据来进行推测和解释。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以增强其理解。
4、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探究自然现象的成因、变化及其规律。
5、面对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活动:学生能通过线条、符号、图画和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用柱状图、折线图等形式处理数据,理解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设计典型科学探究活动,以探究为核心,提升六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和思维实践,让学生在感知与体验中,培养其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自身需加强科学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深入研究科学教学法,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授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创造一个民主、和谐且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3、合理利用校内的教学设备,力求“精讲多练”,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收获知识。
4、关注学生的课外拓展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深入大自然和社会,将科学学习延伸至活动课程、家庭和社会实践中。
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实践,通过这一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提升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继续引导学生形成假设,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重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和数据收集,同时对实验结果进行个人看法的解释,学习建立模型以验证假设;
3. 学习使用酒精灯进行水的加热实验,开展与弹力、摩擦力、热传导、热对流、根的吸水和茎的水运输相关的实验,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用于验证根的吸水作用的实验及模拟雨水的实验;
4. 学习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来理解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5. 提高动手能力:学习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等实践项目。
在德育方面,主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 通过介绍火箭的发明与我国现代火箭的发展历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热的三种形态及其应用,开展科学启蒙教育。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热情,他们善于思考和动手操作,对实验内容极具兴趣。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究能力有明显提升,渴望了解周围的世界。我们的科学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采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因而会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然而,他们在自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方面的能力仍需提升。家长和学校普遍偏重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的教学,这导致学生缺乏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缺乏来自成人和教师的及时指导,因此未能能够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有效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五个单元,涵盖了食物、水、植物、空气以及热,涉及了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个领域。新教材经过调整,内容体系更加科学和合理。通常每个教学单元安排一个课时,根据教学建议,可对关键内容进行深入探究,不宜以一课时为限制。应加强单元课后的总结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本册教材将引导学生经历一系列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获得更多学习体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知识内容细分为以下五部分:
1. 我们的食物:从学生已有的食物知识出发,带领学生按照“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认知顺序,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饮食对健康的影响。(包括1、2、3课)
2. 水里有什么:该单元从观察溶解现象开始,构建溶解的一般概念,探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调溶解的基本属性及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情况。(包括4、5、6、7课)
3. 植物的结构:基于学生的已知经验,教学采用“整体感知—个体研究—综合整理”的步骤,探索植物的器官及其功能,感受植物世界的多样性。(包括8、9、10、11、12课)
4. 空气与水:指导学生理解热空气上升及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包括13、14、15、16、17课)
5. 热的传递:让学生学习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及其应用。(包括18、19、20、21、22课)
6. 探究与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与积极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本册教材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将科学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指导,从而逐渐培养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难点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从中获取知识,增加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和思考问题。
五、基本措施:
1. 将科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灵活引导;
3. 丰富教学活动,增加亲历体验的内容;
4. 将探究视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 鼓励开放式的教学理念;
6. 精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 组建科技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实验安排:
1. 食物营养成分的测试;
2. 溶解实验;
3. 加快溶解的方法实验;
4. 除去水中杂质的实验;
5. 根的吸水实验;
6. 分离叶绿素的实验;
7. 茎的水分运输实验;
8. 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实验;
9. 气球反冲实验;
10. 瓶子吞鸡蛋实验;
11. 水流的力量实验;
12. 热传导实验;
13. 木屑在热运动水中的实验;
14. 探究不同物品是否会产生热量实验;
15. 不同物体的吸热能力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