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提升课程计划
本班共有50名学生,写作能力有一定提升,但普遍存在描写不具体、词汇量较小的问题。教材安排了多次习作,涵盖“难忘的第一次”、“民风民俗”、“我的理想”等主题,旨在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同时促进生活观察和素材积累。教学目标包括理解写作的重要性、撰写纪实和想象作文、规范使用标点符号等。为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计划通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读写结合和自主拟题练习,提高写作积极性。关注课外阅读以拓宽视野,针对中下水平学生提供详细辅导,改进批改方式,鼓励积极参与,从而全面提升写作能力。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基本能够写出条理清晰的记叙文,写作能力有了一定提升,能够理解图画,完整叙述时间线。学生在描写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方面表现良好,尤其对于动物角色的创作,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其他题材的作文表现则相对一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描写不够具体,词汇量较小,书面语言与口头语混淆的现象较为严重。与生活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能力一般,如对生活劳动细节的描写往往不够形象。学生中,李明和王芳的表达能力较弱,而刘雨、张磊的写作能力相对较强,但未能突出。
二、本册课文和习作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口语交际·习作”中设置5次习作,二是结合课文学习,安排6次小练笔。
5次习作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围绕“难忘的第一次”进行口语交际,鼓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写作,强调围绕选择的主题进行分段表达,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第二单元:在口语交际课上,分享自己收集的民风民俗,交流时要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随后,模仿课文中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式,撰写自己想要介绍的民俗。
第三单元: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我的理想》为题,完成一篇习作,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观,增强表达自信。
第四单元:写自己经历或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或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旨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及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明确表达所见所闻,发表个人看法。
第五单元:从记忆中提取那些让你动心的生活场景,分享印象特别的人和难以忘怀的事……
也安排了“毕业赠言”的学习。
许多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写,主要原因在于平时素材的积累不足。教材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学习,观察生活、积累素材,鼓励他们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本册教材明确安排了“小练笔”,如在《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中,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一段,用具体事实表述观点。课后练习中也设计了多项写作任务,如《匆匆》中要求学生描述时间的匆忙,仿写课文句子;《北京的春节》中,让学生写自己过春节的经历;《跨越百年的美丽》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自然运用于写作中,也让写作成为学习的常态。
三、学习教学目标:
1、理解写作是自我表达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方式。
2、培养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见闻,珍视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3、能够根据习作要求撰写简单的纪实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并能分段表述。
4、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和毕业赠言。
5、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与他人互换修改,确保语句通顺、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5次以上,每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作品。
四、具体措施
1、从内容和观察入手指导作文,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内容可写。通过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写身边的人、事、景、物,做到真情实感,避免空话;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想象,发挥创造性。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增强体验和实践,为习作提供丰富的感受。
2、重视读写结合,促进课内外的相互联系。通过阅读来提升写作能力,确保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借鉴优秀的表达方式,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
3、加强学生自主拟题的练习,让习作指导帮助他们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在教室内设立“佳作展示”区域,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鉴赏能力。
4、改进作文的批改和评议,肯定学生的优点,集中解决普遍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多种形式的批改方法,尊重学生的原意,认可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确保实效。
5、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词汇量,培养语言能力。
6、为中下水平的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作文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