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程教学安排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拓宽视野,还促进智力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为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的阅读课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素养。活动以推荐名著为核心,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和《西游记》等,辅以教师的推荐与指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朗读、默读和阅读分享,学生将获得充分的阅读时间与有效的阅读方法。开展读后感评选和朗诵比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知识积累,最终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一教学计划旨在让文学作品陪伴学生的一生,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指导思想
1.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在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课堂教学和教科书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但由于时间和内容的局限性,它们的作用往往只是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大多依赖于充足且有效的课外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课外阅读,是思考的船帆与前进的风的结合。”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探索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指导他们认识人生,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思考,探索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这不仅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发展个性,也促进了他们知识结构的建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初一的语文阅读课正是这项活动的重要实施平台。
2.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香可以致远。”为深化“书香校园”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质,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热爱书籍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制定了“阅读课”教学计划。该计划作为学校阅读教学活动的延伸与补充,旨在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阅读实践,全面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活动目标
1.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与书籍成为朋友的习惯,力争让文学作品陪伴他们的一生。
2. 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章,积累优美诗文,从而形成良好的语言感受。
3. 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与欣赏文学作品,感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4. 通过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文学鉴赏、随笔及短评写作能力。
三、读书内容
1. 初一全年级按照推荐阅读名著,包括上册《汤姆索亚历险记》、《男生贾里全传》;下册《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文章或书籍。
四、指导措施
1. 通过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研讨课、欣赏课以及读书汇报课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包括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激励学生的阅读热情。
3.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和课后时间,保证每天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
4. 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导学生如何阅读,并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一理念:
读个人书籍时:
(1) 圈点勾画;
(2) 做批注;
(3) 写读书笔记。
读学校推荐书时:
(1) 制作读书卡片;
(2) 摘抄精彩段落;
(3) 撰写读书札记。
5. 与学生共同阅读,及时交流读书心得。
6. 在读书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和精彩片段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7. 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读书笔记。
五、具体安排
1——2周: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及韩非子先秦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
第3周:学生将阅读的寓言改编为故事,在课堂上演讲并分享启发。
4——5周:学生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并撰写心得体会。
第6周: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7——9周:学生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做好批注并撰写读书心得。
第10周:进行阅读批注评比,布置学生以小组形式制作手抄报。
12——14周:走近作家朱自清、老舍,阅读他们的经典散文,通读人物传记,撰写名篇的鉴赏。
第15周:学生进行鉴赏交流,并评选获奖作品。
16——18周:阅读《男生贾里全传》。
第19周: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谈论对贾里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并进行关于《男生贾里全传》的测试。
第20周: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撰写故事概要及探讨主题思想。
期间可鼓励学生收集与咏月相关的诗词及古代名联,开展诵读和创作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