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方案制定
本期七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关注学生面对课程增多与知识量增加时的适应性问题,强调提高学生的听课技巧和思维能力,以促进学习效果。针对七年级学生固守小学思维模式的问题,计划通过指导思维方法和逻辑表达,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教材内容涵盖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初步认识及数据收集与整理,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基本运算和建立数学模型。教学措施包括深入学习教育理论、强调方程与实际问题结合、利用生活实例教学图形、增加练习频率、强化统计思维与信息技术应用,并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最终目标是确保学生在同年级同科目中达到前二分之一的水平。
本期负责七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教学,七年级的学生通常面对课程增多与知识量增加时,容易感到不适应,这导致他们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需要重视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听课的技巧。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思维活跃则学习效果显著,反之则易陷入死记硬背的状态,学习效果不佳。七年级的学生往往固守小学阶段的思维模式,缺乏开阔的思维,严重影响后续学习的进展,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许多学生在解题时表现出条理性差、逻辑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对学生的书写和表达方式进行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掌握良好的记忆技巧与学业成绩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通常依赖机械记忆,缺乏理解记忆的能力,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新的学习要求,需要加强记法方面的指导。
二、教材与课程标准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示例,理解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能够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定义,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含义,并会求得有理数的相反数及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能够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个方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运算,理解运算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概念,能够进行乘方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主要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作为一种有效数学模型在刻画现实世界中的作用,以及从算式到方程的数学进步。
2.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出等式的性质,能够利用这些性质探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将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其解法,并体会解法中的化归思想。
4.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已知数与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立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性。
5.通过探讨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增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
1.通过丰富的实例,体验与认识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几何形状,识别简单的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初步了解如何从具体事物中提取几何概念,理解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辩证关系。
2.能够从不同角度绘制基本几何体(如直棱柱、圆柱、圆锥、球)及其简单组合的平面图形,了解这些几何图形的展开图,能够基于展开图想象和构建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关系,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及两点之间线段的最短特性,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能够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其中点的概念,并能绘制等于已知线段的线段。
4.通过大量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并掌握角的两种描述方法;能够比较角的大小,估算角度,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进行简单换算;了解角的平分线、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掌握“等角的补角相等”和“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并能够尺规作图绘制一个等于已知角的角。
5.逐步掌握所学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够根据描述绘制相应的图形,并用语言描述简单的几何形状。
6.初步体验图形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重要性,并能够应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读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价值。
7.激发学生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兴趣,通过与同学间的交流与互动,初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并能查找有关资料获取数据信息。
2.初步体会抽样的必要性,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
3.掌握数据整理的划记法,能够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理解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数据描述中的作用。
5.能够使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的统计数据,体会计算器在运算处理上的便利性。
6.参与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重要性,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 | 课时 |
1.1 正数和负数 | 2课时 |
1.2 有理数 | 4课时 |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 4课时 |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 5课时 |
1.5 有理数的乘方 | 4课时 |
小结 | 2课时 |
2.1 从算式到方程 | 4课时 |
2.2 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探讨(1) | 4课时 |
2.3 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探讨(2) | 4课时 |
2.4 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 4课时 |
小结 | 2课时 |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 4课时 |
3.2 直线、射线、线段 | 2课时 |
3.3 角的度量 | 3课时 |
3.4 角的比较和运算 | 3课时 |
小结 | 2课时 |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 2课时 |
4.2 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全面调查举例 | 2课时 |
4.3 课题学习 | 1课时 |
小结 | 2课时 |
四、教学目标
达到学校要求的目标,确保在同年级同科目中进入前二分之一。
五、具体措施
1.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程标准理念,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与归纳,主动参与学习。
2.妥善衔接与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严格把握课程要求,避免随意偏高。
3.突出对方程这一核心内容的展开,将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方程讨论结合;强调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结合,增强通过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及实践意识;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及对数学文化的理解。
4.认真掌握“图形的初步认识”部分的教学要求,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中认识图形,提升空间观念;重视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同时注重几何语言的培养与训练。
5.适当增加练习的频率,加深对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但不盲目追求练习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学习过程中建立统计思维,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计算器的使用,以丰富学习资源。
8.认真落实教学六认真,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阅读技巧、听课技巧、思维技巧、书写技巧以及记忆技巧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