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学期教学安排

教学计划3小时前

本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针对46名学生,重点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读法、听法、思法、写法和记法指导,以解决死记硬背、注意力分散和思维狭窄的问题。课程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基本运算与实际应用、一元一次方程的建立与解法、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及数据收集与整理。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强调观察、思考和探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适当增加练习以深化知识掌握,力求在本学期内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

七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初中20xx级)数学教学,该班共有46名学生。七年级的学生通常会延续小学时期的学习方式,倾向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不仅导致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也使他们在自学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缺乏培训。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由于课程增多、学习内容加重,七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现象,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听课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加强听法的指导。学习需要思维的运用,思维活跃会使学习更加高效,反之则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许多学生习惯于在小学算术中固有的思维定势,思维较为狭窄和呆滞,这对于后续学习极为不利,因此需重点进行思法指导。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在书写时常表现出条理混乱、逻辑不清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与他们的学业成绩有很大关系,初一学生处在逻辑思维的初级阶段,机械记忆占据较大比重,而理解记忆则较少,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初一的学习要求,因此应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能够运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 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的概念,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掌握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能够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以上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 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能够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理解乘方的意义,能进行乘方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运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 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描述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个重要进步。

2. 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出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 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解法中所蕴含的化归思想。

4. 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表示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体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1. 通过大量实例,体验和认识生活中物体为原型的几何图形,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如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这些几何体,并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几何概念的方法。

2. 能够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的一些基本几何体(例如直棱柱、圆柱、圆锥、球)及其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和圆锥的展开图,能够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理解点、线、面和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 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及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及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掌握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概念,并能画出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 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的概念,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并掌握角的表示法;能够比较角的大小,估算一个角的大小,计算角度的和与差,了解度、分、秒,并进行简单换算;理解角的平分线,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和“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能够尺规作图绘制一个与已知角相等的角。

5. 逐步掌握所学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够根据描述画出相应图形,并用语言描述简单图形。

6. 初步体验图形作为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工具,并能够运用空间与图形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验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 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同学的交流与活动,初步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了解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能够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以收集数据,并根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以获得数据信息。

2. 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 掌握划记法,能够用表格整理数据。

4. 进一步理解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 能够使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认识到计算器处理运算的高效性。

6. 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及分析,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理解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1.1 正数与负数 2课时

1.2 有理数 4课时

1.3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4课时

1.4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5课时

1.5 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小结

课时

2.1 从算式到方程 4课时

2.2 从古代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4课时

2.3 从“买布问题”谈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4课时

2.4 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4课时

小结 2课时

3.1 多姿多彩的图形 4课时

3.2 直线、射线、线段 2课时

3.3 角的度量 3课时

3.4 角的比较与运算 3课时

小结 2课时

4.1 最受欢迎的动物调查——全面调查实例 2课时

4.2 中小学生视力状况调查——全面调查实例 2课时

4.3 课题学习 1课时

小结 2课时

四、奋斗目标

达到学校规定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刘家片区同年级同学科中名列前茅。

五、具体措施

1.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及归纳,自主学习。

2. 把握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确保符合教学要求,避免随意提高难度。

3. 突出方程这一重点内容,将相关知识融入讨论方程的过程中;强调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如何解方程;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 把握“图形初步认识”的核心要素。充分利用现实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多样化的几何世界;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交流等活动来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比加深理解,培养几何语言的应用能力;充分利用选修内容。

5. 适当增加练习,深化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但不单纯追求练习数量。

6. 强调在统计活动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统计的思维,选择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

7.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特别是计算器的使用,丰富学习资源。

8. 认真执行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包括读法、听法、思法、写法和记法指导。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学期教学安排》.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yyds3.com/jiaoxuejihua/13163.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