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课程教学规划
本班学生情况复杂,由原完小调整后重组和新转入学生组成,整体学习基础较差,书写能力欠佳,留守儿童较多。教材包含9个单元,涉及分数乘法、圆的概念、比与比例等,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实践能力。教学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等。为实现目标,计划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鼓励合作学习,关注学生已有知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相互学习和交流,并进行有效的作业辅导及评价,以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与实践意识。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情况较为复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原完小班级调整后重新组合的,另一部分则是本学期新加入的学生(包括从外省回来的,还有从县内其他学校转来的)。在五年级的期末考试中,最高分为95分,最低分为34分;90分以上的学生有18人,而不及格的有4人。新转入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尤其是外省回来的学生,基础更显不足。大部分学生都来自乡村,留守儿童较多,主要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整体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书写能力欠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材总体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设有9个单元,涉及内容包括:分数的乘法、圆的概念、分数的除法、比与比例分配、图形的变换与位置确定、分数的混合运算、负数的初步认识、可能性以及总复习。这些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
(二)教材编写特点
本册实验教科书是在对试验区经验总结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六年级上册教材进行了补充和修订,是西师版的新课标教材。该教材于20xx年5月推出第三版,20xx年6月进行了第一次印刷。该教材突出了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框架,并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几大内容有机结合,体现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各方面的整体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初步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而言: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2、内容形象,形式丰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关注学习过程,强调探究,倡导多样化的学习策略。
4、重视西部地区与农村特色的融入。
5、渗透方法,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倡导合作学习,促进交流,通过积极参与体验成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负数的意义,并能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一些量。
(2)能够合作探究分数的乘法与除法计算方法,准确计算相关的分数乘法、除法及混合运算,能够解决与分数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观察与操作形式,认识圆,并学会使用圆规绘制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扇形的概念,并在操作中探索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解答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
(4)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和比例分配的意义,能解决简单问题。
(5)能采用方格纸等工具按比例放大或缩小简单图形。
(6)了解比例尺,并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按给定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转换。
(7)能够确定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与距离,并能描述简易的路线图。
(8)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够寻找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数学思考
(1)经历解决分数乘法、除法,按比例分配,以及圆周长与面积等实际问题的过程,能够有条理地思考,并使用多种方式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并对结论的合理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说明。
(2)探索圆的特征与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能够感知需要解决的分数乘除法和比例分配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并在观察、猜想、试验和验证中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4)能独立思考,理解数学的基本性质。
3、解决问题
(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运用分数乘除法、比与比例分配等知识进行解决。
(2)能够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努力寻找其他解决方案,理解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在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的调查与访谈中,能够与他人合作,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历程。
(3)能够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对自己的学习及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回顾与简单评价,养成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习惯。
4、情感与态度
(1)愿意主动了解社会生活中与分数、圆、比等相关的信息,积极参与相关知识的探究活动。
(2)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积极克服教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克服困难、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探索的结果有一定判断,并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3)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推理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与结论的正确性。
(4)愿意对不懂之处或不同观点提出疑问,热衷于讨论数学问题,能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三、本期教学目标
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班集体期末学科综合评定能进入年级前列,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启发式与讨论式教学,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初步体验知识的创造与发展过程,培养团结协作与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抽象、判断、推理与迁移能力。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5、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教育。
6、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7、进行“读书有用”的教育,并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社会实践活动。
四、具体措施:
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计划采取以下措施:
1、深入探讨新课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尽量运用直观描述法、类比推理法、知识迁移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
2、通过教学互促,多多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系统学习新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升。
3、与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信息。
4、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尊重学生的权利,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做到因材施教。
5、组织“一帮一”的互助学习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让小组间相互交流、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带动后进生。
6、注重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学习与理解。
7、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8、重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
9、关注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0、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利用“两全式学生成长手册”。
11、认真做好作业辅导,及时记录作业情况,建立师生错题库,针对性进行教学;对问题学生进行及时提醒,限时改正,逐步提高其能力。
12、维护良好的考试风气,严格考纪,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水平,树立正气与标兵,充分肯定学生学习成果,杜绝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