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课程教学安排(通用3篇)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内容覆盖隋唐至明清的历史,设有22课时的理论授课和8节活动课。主要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件、人物和关键概念,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解读能力,并增强民族自豪感。针对学生普遍的学习兴趣不足和学习态度浮躁,教师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包括启发式和直观教学、历史活动课及课堂演讲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表达能力。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确保高质量的历史教育。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1
在本学期,我将继续负责七年级四个班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质量和进度,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教材的重要性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延续了上册中国古代史的脉络,涵盖了隋唐至明清的历史,共设有22课时,另有8节活动课供学生参与。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分析
(一)辉煌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⑴ 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
⑵ “贞观之治”的成就与唐太宗,
⑶ “开元盛世”的背景及唐太宗与武则天的统治,
⑷ 唐朝与吐蕃等民族的互动,
⑸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宋元时期)
⑴ 宋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⑵ 宋代的社会生活,
⑶ 辽、宋、西夏及金的并立局面,
⑷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与忽必烈建立元朝。
(三)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及社会危机(明清时期)
⑴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⑵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影响,
⑶ 戚继光抗倭以及雅克萨之战,
⑷ 清朝对边境地区的管理,
⑸ 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其历史影响。
三、认知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培养
⑴ 通过学习本册教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并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⑵ 学生将能够阅读普及性历史读物、解读历史图表,掌握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与方法。
⑶ 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
四、教学策略与措施
1、针对学生普遍认为“历史无用”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联系实际,强调历史学习的长期价值。
2、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的情况,开展多样化和富有创意的课堂活动,比如历史剧、历史漫画创作、历史诗歌朗诵及历史歌曲演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对待学生浮躁和懒散的学习态度,要加强课堂练习和提问,提高复习的频率,循序渐进。
4、针对口头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组织“历史人物座谈”的3分钟课堂演讲活动,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
5、及时发掘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纳到“历史兴趣小组”中,提供更高层次的素质训练,打好未来发展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2
新的学期来临,教学工作的重心将围绕学校的“集体教研”、“学案导学”、“习惯培养”三项核心任务展开。在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促进其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优势,加强学生习惯的培养,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基于上学期工作的结合学校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新学期的历史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将负责七年级(1)、(2)班的历史教学,总计约有100名学生。七年级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初始阶段,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表达自己,有时表现得较为夸张。历史作为一门新学科,吸引了多数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课堂上容易分心,记忆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低,整体的综合能力欠佳,部分同学对学习缺乏明确的目标,课堂上不够专注。因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将成为新学期的常规工作,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全面发展将是今后教学的重点。
二、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学期将教授《历史与社会》第一册,主要内容涵盖四个单元:即古代文明的起源、国家的形成与社会的变迁、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理解朝代更替的脉络,掌握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现象,理解关键的历史概念,认识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课本中的历史资料和相关图片,通过活动与探究的方式进行能力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日常的测验,提高他们归纳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从而掌握历史评价的方式,学会正确表述历史。通过“展示我的三分钟”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促进全面发展。
思想目标: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课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通过学习古代文明起源及青铜时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各个朝代的历史,认识到像秦始皇、汉武帝、曹操和孝文帝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成就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古代科学家和文学家的探索与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勤奋求知、脚踏实地和创新进取的品质。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与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与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制定的进度表执行。
3、具体措施:
(1)研究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初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重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入研讨教材,提高对教材的驾驭能力;认真学习初中历史教学法和学习法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授课水平和专业能力;
(3)完善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学案,确保备课的实用性,以提高课堂效率;妥善组织每次单元检测工作;
(4)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收集资料、表述历史和评价历史的能力;关注全体学生的成长,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促进优秀学生的发展,提高合格率;
(5)重视团队的力量,积极参与集体教研活动,开展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的优势,实现共同提升的目标。
对学生的培养计划:
1、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主要措施:利用历史课的优势,引导学生探讨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优秀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协作,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及时发现并改正不良行为;与所有教师密切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在健康轨道上发展;增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讨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以获得家长的支持。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主要措施: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利用学案在上课时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帮助学生学会预习;
(2)培养学生专注听课和做笔记的习惯,笔记可记在学案上或课本中,定期检查以起到督促效果;
(3)培养学生主动巩固知识的习惯。针对历史学科通常没有作业的情况,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
(4)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习惯。许多学生上课后资料保存不当,常常丢失,因此需要定期检查,促使他们养成保存资料的良好习惯;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我的三分钟我展示”,提升他们表述和评价历史的能力。
(6)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项能力训练,助力学生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方法。
专业发展计划:
(1)积极参与校本培训活动,及时了解学校的工作计划和目标,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参与学科的各类培训,提高专业水平,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积极参与各类教科研活动,参与研讨和网络研讨,多听多评课,借鉴他人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专业能力。
(3)努力提高电教水平,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有效结合,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和现代化,积极应用幻灯片、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和网络等进行辅助教学。
(4)在完成本年级的教学任务的也要定期复习其他年级的教材,以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使自己适应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3
一、学情分析
在本学期的七年级历史教学中,我负责四个班的授课情况。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同学对历史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另一些同学则对历史课缺乏重视。上学期的历史成绩平均在79分左右,整体水平令人满意。为了在本学期实现更大的进步,我需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他们对历史科目的消极态度,使他们能在潜移默化中更加专注于历史学习,努力培养出一批热爱历史的学生。
二、教材分析
根据七年级历史课程的相关标准,我将整合人民版和人教版两种历史教材,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注入创新元素,通过不断探索提升历史教学质量,期望每位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1、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理解关键历史概念,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
2、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激发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升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发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国际视野,教育他们传承优秀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4、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纠正他们对历史学习的不良习惯。
5、严抓教学质量,力求提升学生的历史成绩。
四、具体措施
(1) 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主,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热情;
(2) 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具,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3) 每个学期开设历史活动课,我将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的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的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