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育课程实施方案2篇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国画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特长和审美能力。课程目标包含掌握国画的历史渊源、形式特征和基本技法,强调墨色运用与独立创作能力。教学分为七、八、九年级,依次激发兴趣、学习工具与技巧、掌握构图与表现方法。课程实施采用四步法,包括探讨、示范、临摹与评价,鼓励小组合作与多媒体辅助,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评价方式涵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综合评估,以关注学习过程和结果。最终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艺术感知,从而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师发展
xxx
二、课程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资源的构建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强调教师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种尊重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的理解与支持。学校的课程开发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国画,这一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艺术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国画不仅注重形神兼备,还强调意蕴的表达,突出创造者的主观情感。与西洋画相比,国画更注重“意在言外”,是情感与艺术的结合,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国画的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更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在课程设计中,国画的教学具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学生在绘画能力、创造力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并对国画教材进行了初步整理。我们将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国画教学中,结合古诗词等内容,使课程更具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国画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与教研组的合作研究,为课题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未来的课题实践将基于本期目标,并吸取经验进行更广泛的实践。
(二)阶段目标
整体目标贯穿七到九年级,体现国画课程的连贯性。每个年级设定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实现相互联系与提升。
七年级:
1、激发学生对国画的兴趣;
2、了解国画所用的工具、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3、掌握国画的执笔和用墨、用色技巧;
4、能临摹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
八年级:
1、掌握国画的用色技巧;
2、学习绘画的构图法;
3、能独立临摹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
九年级:
1、能够独立创作一幅完整的国画作品;
2、准确表现作品中的浓淡层次与力度变化。
四、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分年级制定具体课程内容。
七年级:
1、进行国画基础教育,培养对国画的兴趣。
2、学习正确的握笔方法及绘画基础技巧。
3、掌握基本的运笔技巧,如中锋、侧锋等。
4、学习简单的写意花鸟及昆虫画法。
八年级:
1、学习国画技法的特点。
2、了解国画颜料特性及用色技巧。
3、掌握勾、擦、点、染等绘画技法。
4、学习写意花鸟的绘法。
九年级:
1、掌握写意画的创作方法。
2、学习写意花鸟的用笔与用墨技法。
3、能够欣赏绘画作品,领悟其意境。
五、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七、八年级每周安排两个课时,九年级每周安排一个课时,具体为七年级每周三下午的第二、三节课,八年级每周二下午的二、三节课,九年级每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1、采用四步教学法:
(1)探讨画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秀作品理解绘画技法,强调在创作中掌握力度与层次的变化。
(2)教师示范。通过示范使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意境,学习绘画技巧。
(3)学生临摹。安排学生临摹名家作品,教师重点指导画法、用色及运笔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绘画的乐趣。
(4)欣赏与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促进学生吸取优点、改进不足,提升绘画水平。
2、更新教学形式:
(1)小组合作。打破传统课堂设置,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探讨式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法和层次表现。
(2)教师示范。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感受艺术,提升课堂效果。
3、开展不同类型的国画课程:
(1)探讨课:讨论每幅作品的绘画技法。
(2)演示课:通过电教设备演示绘画步骤。
(3)欣赏课:通过欣赏名家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反馈课:对学生作业进行评析,实现复习和巩固。
(5)活动课:组织绘画比赛或展览,鼓励学生收集名家作品。
六、课程评价
在国画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学习态度、观察分析能力及学习习惯。主要采用以下三种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学生定期收集优秀作业,进行分析成功与不足。
2、小组互评:定期进行小组内互相评价,促进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综合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态度和技能,给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的评价等级。
国画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篇2
一、课程背景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蕴藏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国画纳入我校校本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热爱,培养个人的艺术特长和审美能力。通过国画教学,能够有效整合学校的资源优势,彰显办学特色,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画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渊源及其艺术成就,认识国画的形式与艺术特征,掌握墨色的运用及其分辨技巧,学习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方法。希望学生能够通过临摹和写生完成高质量的国画作品,并具备鉴赏优质国画的能力。
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的基本特点,了解并使用一些特殊工具,熟悉画面的构图方式和常见表现技法,能够独立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优秀艺术作品。
(二)具体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墨色的运用技巧,理解“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并了解如何在画面中灵活运用。
2、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方法,了解中锋、侧锋、逆锋等运笔技巧及其在作品中的效果。
3、教授几种传统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4、探索墨色与宣纸的特殊效果,学习如何有效运用。
5、增强写生练习,通过写生内容的国画表达激发创造性。
三、课程内容
第1课,国画工具的介绍及握笔姿势的调整与养成。
第2课,学习笔、墨、色彩的基本知识。
墨的运用:焦、浓、重、淡、清。
笔的使用:掌握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其造型特点。
色彩的认识:了解颜色名称,掌握基本的间色调配技能。
第3课,绘制简单的蔬果花卉,如:白菜、茄子、葡萄、枇杷、荷花、水仙、牡丹等。
第4课,学习简单昆虫的绘制,如:蝴蝶、蜻蜓、螳螂等。
第5课,绘制简单鸟类,如:喜鹊、苍鹭、珍珠鸡等。
第6课,欣赏优秀作品,通过分析构图激发创作灵感。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首先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国画的基本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临摹与创作,教授一些实用的绘画技巧,分项目进行实践练习。
初段
1、介绍画材及工具特性,包括笔、墨、纸、砚等。
2、培养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与坐姿。
3、掌握恰当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技巧。
4、利用墨与颜料的配合与宣纸的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享受创作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掌握水分控制及笔墨运用,绘制简单的瓜果和昆虫作品,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强化握笔姿势和坐姿的训练。
2、加深对笔、墨、色彩的理解:
墨的应用:焦、浓、重、淡、清。
笔的技巧:运用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其特点。
色彩的知识:了解色彩名称,并掌握基本的间色调配。
3、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熟练运用各种笔锋和墨色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笔墨的趣味性,通过临摹提升技艺。
5、欣赏现代中国画作品,加深对艺术的感知。
6、学习绘制花卉和昆虫的基本方法。
7、结合所学的内容,自由组合创作。
8、学习整理作品,落款和命题。
高段
1、强化学生对国画的兴趣,熟练掌握各种笔墨技巧。
2、深入学习国画技法,提升创作能力。
3、欣赏古今名家作品,开阔视野。
4、介绍国画的基本构图理念,并能够为作品命名与题款。
5、让学生体验笔墨的风趣,临摹当代名家的水墨花卉、山水、人物作品。
6、进行大幅和完整的创作,主题包括: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技,创作体现地方文化及自然风貌的作品。
8、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尝试与创作。
(二)课程评价
1、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进行评价。
2、根据临摹作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3、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4、通过学生的创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