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注重数学与生活的结合,强调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来引导数学学习。教材设计围绕学生熟悉的题材,如时间、长度和金钱等,利用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同时提升他们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操作和体验,学生能够感知数学,深化理解。课程还鼓励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和规律探索,以增强他们的逻辑性与推理能力。教材具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差异进行调整,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有效教学。
(一)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是本教材的一大亮点之一,依托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背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这一点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导思想。
1.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习得。例如,在第三单元“时间”的设计中,教材采用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预报”来引导学生理解24小时制。通过讨论“从开学到国庆节”、“从上小学到现在”等时间段,帮助学生 grasp 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第63页设计了一个活动,鼓励学生估算家到学校的距离,借此认识千米的概念;第74页则利用学生对商品标价的了解,引入小数的学习。在第102页中,教材通过小朋友与猴子分桃子的故事,利用学生对“一半”的生活经验,引出“二分之一”。这样的教学旨在深化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认识,而非单纯传授新知识。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组织相关的数学活动。
2.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帮助他们理解数学概念。如在第一单元,教材选择了风车、飞机螺旋桨等学生熟悉的物体来解释旋转与平移。在第10页,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教材结合了月饼装盒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余数的实际意义;第54页的活动基于“亮亮家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数据,学习平均数的计算。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况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第58页则通过关于歌唱和体育比赛的评分规则,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公平性的理解;第108页则提出了学生日常接触的饮料杯中的饮料量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对分数实际意义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这些真实事物的感受,使他们更好理解数学知识。
3. 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例如,第26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计时法记录自己的作息时间;第33页则通过计算到儿童节还有多少天来引发兴趣;第68页要求学生测量橡皮的厚度;第86页通过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材也注重知识前后联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演变过程。例如,第53页利用学生一年级时的投球游戏数据引发兴趣;第60页的投沙包活动不仅复习了统计知识,还为后续的“测量”单元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拓展课堂素材,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真实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与其发展过程。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教材的重要编写思路是通过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领悟计算的重要性,掌握数学运算,进而提高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教材设计的数学活动围绕学生能够理解并解决的简单问题展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初步计算,然后再逐步学习新的方法。例如,在第二单元教授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教材设置了与购买课外书、包月饼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分享各自的解法;在第四单元教授两位数乘法时,设计了电影院座位、计算水流量等真实情境,鼓励学生先尝试解答,再学习相应的笔算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抓住这一编排思路,鼓励学生大胆试错和探索,增强数学知识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2. 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数学,能够更好达成“初步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目标。教材结合真实生活中的数据和情境来设计学习素材,如“时间”单元中涉及的“电视节目表”和“列车时刻表”等都基于真实事件。在“测量”单元中,教材选用“万里长征”的长度、马拉松的全程等真实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时间、速度与路程的关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应用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多样化的解决策略”是《标准》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教材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还特别设计了多个知识模块。例如,在“除法”单元中,设计了有关30位客人在宾馆住宿的问询;在“时间”单元中,设计了关于参观安排的问题;在“乘法”单元中,涉及旅行、用餐等方面的主题。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解决方案,让学生体验形形色色的解题策略。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并重视交流个性化解决方案的策略,培养独立思考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增进对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
(三)通过操作和体验深化数学学习
1. 在实际操作中,感悟数学。如第1页提到的旋转现象,首先设计了学生亲手制作风车的活动,激发了参与感,并提高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中心旋转的概念;第2页通过从书包拿出书的方式来认识平移;第83页则借助亲手比较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来了解比较方法;第86页通过测量课桌面,体会建立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第89页设计了让几名学生站在1平方米的纸上,深入理解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机会。
2. 在操作过程中,搭建数学知识。如在第92页,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进行操作、交流与讨论,从中学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第94页,借助剪纸活动探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第102页,折纸过程认识简单分数;第111页,利用图形演示学习简单分数的加减运算。这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操作结果进行学习、探索与讨论。
(四)注重探索活动与培养数学思维
1. 设计开放性问题讨论,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例如,第21页结合乘法与除法的计算设计了野炊需要多少碗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性与条理性;第59页,围绕游泳池水深与安全问题,推动思维的合理性;第87页,针对面积比较问题,增强学生推理能力。教学中,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表达意见的机会,促进数学思维的成长。
2. 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一方面,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探索规律的任务,如第22页的“气球装饰方案”需要探讨排列的规律,再解决其他相关问题;另一方面,设计“探索乐园”来发展学生思维。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后,第50页探讨特定乘法运算的规律,如乘以2、5、11等;第96页,则在“面积”单元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应该特别重视探索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推理能力。
(五)多样化呈现数学内容
1. 结合所学内容,引入相关知识,扩展学生视野。如第41页在讲解两位数乘法时,介绍格子乘法;第66页结合行程问题学习铁路提速情况;第69页为认识毫米引入微米和纳米的概念。
2. 选择适当的素材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本套教材特别挑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作为数学学习素材。如第14页提到某单位为“爱心小学”捐书;第16页王老师资助学生的故事;第40页涉及水龙头漏水导致的水资源浪费问题;第56页关于旧电池回收的统计等。教材中也选用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作为练习素材,这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观的良好途径。在兔博士网站中提供丰富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如第27页的航天事业发展;第32页的四大发明;第40页的水资源情况等。这些内容有助于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环保意识。
(六)创造性使用教材,成为教材的实践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开展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教师提供重要依托,同时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基本框架。由于地区间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学校,不同班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为了适应这些差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过程,教材专门留有相当的灵活性,本学期至少设有17节机动课时,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适度调整。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基于对教材的全面理解与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发必要的学习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落实“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