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安排
本册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类,共30篇课文,注重整合性和循序渐进的训练。教材识字量为224个生字,要求学会141个,配有多音字注音说明及插画,帮助理解。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语言能力、独立识字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重点在于词句理解、朗读、习作和语言积累,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和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提升写作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学措施强调多样化教学、朗读理解、口语训练及激发写作兴趣,鼓励自由表达与主动参与,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将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两大类,共收录30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教材的编排注重训练的整合性与循序渐进,将课文分成8组,每组通常包含3至4篇课文。每篇课文后配有思考与练习题,并附有选做题。每组课文后的积累运用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口语交际、习作、语文活动。
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4个生字,要求学会的有141个,其余83个仅需认识而不要求写出。这些生字均在精读课文中安排,课后方格以及书后生字表中均进行了标注。会认的生字通常设置在略读课文中,课文中的生字及多音字均配有注音说明。生字使用圆括号标示,多音字则用方括号标明。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材插入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以及陶冶审美情趣等方面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充分利用这些图画,将文字教材与图画教材有机结合。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渗透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先辈的远大志向与奉献精神,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思想和品德,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创新精神,以及环境保护与社会责任感,陶冶审美情趣。
2、能够利用汉语拼音进行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习224个生字,其中141个需能准确读音、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能够书写;83个生字要求会认且读音正确,不要求书写。
4、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查字典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大部分学过的词语能在口头或书面中使用,注意语言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5、继续进行课文的准确、流利及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背诵指定的课文;学习默读课文,按要求预习。通过阅读课文,领会词句的内涵,提高阅读速度,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6、能够借助字典或相关资料独立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读物,了解其主要内容。学习浏览技巧,根据需要收集资料,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课外阅读字数不少于15万字。
7、能够听懂适合的讲话并能进行转述,用普通话清晰地讲述一件事,讨论问题时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简要复述课文,养成先思考后表达的习惯,讲述时注意礼貌。
8、能够抓住重点观察事物,养成勤于观察与思考的习惯,能够在此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条理清晰且真情实感的简单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学习写读后感与缩写课文,练习从内容、词句及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学重难点
1、词句训练。基于低中年级的训练基础,提升训练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尤其是那些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2、朗读训练。课堂教学应多以朗读为主,确保朗读的层次清晰,使每位学生都有时间与机会进行朗读练习。
3、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中的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注重在阅读中领悟,重视独特感受。
4、习作训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切实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将读书笔记、课文训练重点、小练笔与习作相结合,提高写作数量与质量。
5、语言积累。本学期将安排成语、古诗词、谚语、名言等优美词句,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持续积累语言。
四、教学措施
1、识字教学应依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与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培养独立识字能力。
2、结合课文、生活实际与图画,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3、加强朗读,通过朗读引导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与主要内容,在朗读中感悟,在理解中内化。
4、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活动内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训练。
5、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
6、注意听与说的互动,在交际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与交流能力。
7、根据习作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习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8、从观察入手,先说后写,让学生更易动笔、乐于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
9、改革习作教学方式,启发思维,拓宽写作的时空,倡导生活作文。
10、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11、指导学生朗读与背诵诗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12、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联系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与学习语文的抽象性、典型性,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开阔学习的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