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安排9篇

教学计划3天前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00以内的数字、退位减法和加法的基本概念,提升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教学目标包括认识计数单位、熟练计算加减法、理解人民币和时间的概念,以及通过数据收集和统计培养数学思维。教材内容涵盖位置、图形拼组、数的认识、人民币知识等,重点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措施强调游戏化教学、差异化辅导、家庭与学校的合作,以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整体目标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数学能力。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1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然而,在上学期期末的测试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粗心问题,未能仔细理解题目的要求,导致错误发生。在新学期的课堂教学和数学活动中,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以更好地反映他们的真实学习状态。本学期还需关注维持已形成的学习兴趣,并逐步引导他们的思维灵活性,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拼组、100以内的数字认识、人民币知识、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第一册)、时间认识、找规律、统计以及数学实践活动。本册重点教学内容为100以内的数字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教材在学生掌握20以内数字基础上,将认数范围扩展到100,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写,明晰其组成及大小,能够使用这些数字表达和交流,从而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本册主要侧重于口算,包括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整十数的计算,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为后续的计算学习奠定基础。教材还设计了关于位置与拼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位置与所学图形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教材也涵盖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学习具体时刻的读写。)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数字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出100以内的数字,并掌握其读写,清楚100以内数字的组成与顺序,比较其大小。会用这些数字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能进行简单的估算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并体验与他人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运用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理解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了解1元=10角,1角=10分,明白爱护人民币的重要性。

6、会读写具体时间的小时和分钟,理解1时=60分,珍惜时间。

7、能够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数学之美。

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习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够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

9、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数字的认识,20以内退位减法及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难点:时间和人民币的认识。

五、教学措施:

1、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多采用游戏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出利于学生理解的问题,而非难度过大或面面俱到。

3、布置有趣的作业,如动手实践的作业,减少枯燥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适当给家长一些指导孩子学习的有效方法。

5、关注学生两端的发展。一方面,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跟踪、补缺补漏,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为优秀学生提供更多思维训练材料,激发其对数学的热爱和钻研兴趣。

6、提出具体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倾听和交流习惯,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六、教学安排:

周次

日期

内容提要

课时

1

2.17—2.13

始业教育

0

2

2.14—2.20

上、下

1

前、后

1

左、右

1

位置

1

单元练习

1

3

2.21—2.27

十几减9

1

十几减9练习

1

十几减几

2

十几减几练习

1

4

2.28—3.06

十几减几练习

1

解决问题

1

解决问题练习

2

整理复习

1

5

3.07—3.13

整理复习

2

解决问题练习

2

单元练习

1

6

3.14—3.20

单元练习

1

图形拼组

2

单元练习

2

7

3.21—3.27

数数

1

100以内数的组成

1

读数、写数

2

数的顺序

1

8

3.28—4.03

比较大小

2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

摆一摆,想一想

1

单元练习

1

9

4.04—4.10

单元练习

1

认识人民币

2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2

10

4.11—4.17

人民币的练习

1

单元练习

2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2

11

4.18—4.24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练习

2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不进位)

1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

12

4.25—5.01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练习

2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

1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

2

13

5.02—5.08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练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对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对数学更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尽管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但教师要以耐心和分层次的方式进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期内的学习任务。要在学生已经形成的兴趣基础上再接再厉,让他们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思维和成功的乐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含以下内容:认识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找规律。重点教学内容为: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20以内的知识后,这本教材将数的范围扩大到100,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明确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培养初步的数感。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除了介绍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如何读、写具体时刻(几时几分)。找规律和统计是两个新教学内容,找规律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而统计则是对初步统计知识的正式教学,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最基本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以小组合作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数的意义,能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比较不同数的大小。

2. 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100以内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减法,能够用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3. 体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4.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理解1元=10角,1角=10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6. 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并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

7. 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能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图和统计表,能够根据图表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问题。

8.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良好的学习信心。

9. 养成认真做作业和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 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要求及重难点

1. 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能够读写并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顺序,比较不同数的大小。

2. 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进行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的计算。

3. 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理解1元=10角,1角=10分,并懂得爱护人民币。

4. 熟练读写几时几分,掌握1时=60分,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五、教学措施

1. 认真研究教材,确保备课充分,因材施教,努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2.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敢于表达和实践。

3. 利用课外教辅材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

4.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出见解,对精彩发言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5. 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合作与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6. 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并拓宽思维活跃学生的知识面。

7. 注重口算和笔算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8. 通过家校联系本,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为家长提供指导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

 六、转变后进生的方法及措施

1. 多表扬、少批评,及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上进心。

3. 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安排优秀学生与他们坐在一起,帮助他们共同提升成绩。

4.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共识,共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课时安排:共计约60课时

1. 认识图形(二)(4课时)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6课时)

十几减9..........................................3课时

十几减8、7、6..........................................4课时

十几减5、4、3、2..........................................2课时

综合应用.......................................................4课时

整理和复习..........................................3课时

3. 分类与整理(2课时)

分类、整理..........................................1课时

统计表..........................................1课时

4. 100以内数的认识(10课时)

数的组成...........................4课时

数的顺序与大小比较.....................3课时

综合应用...........................1课时

整十数加和减一位数.........1课时

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5. 人民币的认识(4课时)

认识人民币.................................2课时

简单计算.................................2课时

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5课时)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2课时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 ...............4课时

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6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7. 找规律(4课时)

找规律.................................4课时

8. 总复习(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3

 一、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课堂中的数数乐8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园里的数学探险14课时

第三单元:商场的购物计算9课时

第四单元:家里的数学应用12课时

第五单元:节日测量小知识5课时

第六单元:全面复习6课时

课时总计54课时

 二、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在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已基本达成学习目标,对于数学学习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参与动手操作和共同合作的学习环节中表现积极。然而,当面临较为复杂的思考问题时,学生依然会产生退缩情绪。尽管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成绩良好,但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他们的真实学习状态。我们需要关注如何保持学生对数学的热情,并逐步引导他们掌握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册教材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准确说出加法与减法算式的组成部分,并熟练掌握1到10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2、能认识并写出100以内的数字,理解100以内的数是由多少个10和多少个1构成,掌握数字的顺序,并能比较数字的大小。

3、能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熟练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能够进行基本的乘法和除法计算。

4、了解人民币的基本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学会爱护人民币。

5、在实际活动中,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6、能够整理数据并用表格展示,通过简单的统计图表展示数据。

(二)数学思维

1、能够运用生活经验解析相关的数学信息,并初步利用具体数据描绘简单的现实现象。

2、在探索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学会从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4、在解决问题时,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三)解决问题

1、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生活中发现简单的数学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

3、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

4、初步能够表达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

1、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下,能主动参与到与数学相关的活动中,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

2、在面对数学挑战时,能通过他人的支持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并逐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理解用数字和图形描述生活现象的重要性,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通过思考与同学交流学习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掌握1到10的加法和减法算式。

2、能读写和理解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及其大小比较。

3、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减法,能够进行基本的乘除法运算。

 五、教学措施

1、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深入研究教材,精准抓住重难点,设计相关的活动以突破学习难点。

3、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情景,增强他们的注意力,支持学生理解相关问题。

4、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给予中等生和思维稍慢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及时关注他们的学习状况并给予鼓励。

5、布置有趣的作业,鼓励动手实践,避免重复机械的练习作业,实施分层作业设计。

6、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向家长传授有效的指导孩子学习的策略。

7、在组内开展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

 六、课时安排

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授课内容课时

12.9—2.13课堂中的数数乐、20以内的加法减法(一)5课时

22.16—2.20加法、减法、练习一、练习二5课时

32.23—2.27加法与减法、练习三、统计与应用一5课时

43.2—3.6动物园里的数学探险、认识乘法、2的乘法口诀、练习四5课时

53.9—3.13100以内的数(一)、两位数加一位数、练习五、练习六5课时

63.16—3.203.16—3.205课时

73.23—3.27练习八、统计与应用二、认识100与整十数5课时

83.30—4.3100以内的数(二)、找规律、比较数字大小、练习九5课时

94.6—4.10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练习十、统计与应用三5课时

104.13—4.17商场的购物计算、认识人民币、几元几角、进位加法(一)5课时

114.20—4.24练习十一、练习十二、退位减法(一)、练习十三5课时

124.27—5.1练习十四、乘法、练习十五5课时

135.4—5.8统计与应用四、家里的数学应用5课时

145.11—5.15认识厘米、量长度、认识米、练习十六5课时

155.18—5.22统计与应用五、全面复习5课时

165.25—5.29全面复习5课时

176.1—6.5全面复习5课时

186.8—6.12期末复习5课时

196.15—6.19期末复习5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4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2)班目前有学生45人,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在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方面已有所提高。他们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逐渐培养了探究与交流的意识,形成了基本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在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方面都达到了学习目标,体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尤其是在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尤为积极。尽管上学期末测试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从学习习惯、态度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来看,学生们都有明显的进步。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将是继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积极性,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认识基本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人民币的基本知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上)、以及找规律。教材的重点内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掌握20以内数字的基础上,教材扩展到100,让学生初步理解数位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写和比较,培养他们的数感。教材还设计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进而提高他们用数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材还涵盖了一些常见的平面几何图形,人民币的认识,数据的分类与整理,以及规律的探索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有助于他们建立合理的数学知识体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和掌握100以内的数及对应的加减法计算,培养学生的数学感觉,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意识和统计能力,学会系统性地表达思想。

3. 培养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与提问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 理解“一”和“十”的计数单位,初步掌握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意义,能够熟练读写100以内的数字,掌握其组成、顺序和大小,并能够运用这些数字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 熟练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能进行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及整十数的基础运算,能够用加减法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实际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验学习的乐趣。

4. 了解到分类的基本方法,并能够简单分类,意识到分类与数据整理之间的联系;能够初步识别和解读统计图表中的信息。

5.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理解进率关系,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6. 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基本图形,能够描述图形的特征,并感知它们之间的关系。

7. 探索简单的排列规律,激发对数学美的欣赏。

8. 享受学习数学的过程,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10. 通过实践探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形成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五、教学措施:

1. 备课时要充分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设计的检测作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次布置,并对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

2. 强调课堂中口算与笔算的训练,逐步增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利用具体教学情境与直观教具,灵活进行教学。

4.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提问,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和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5. 通过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讨论与交流,注意课堂的开放性,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6. 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六、课时安排:

1. 认识基本图形(3课时)

2.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课时)

(1)十几减9……1课时

(2)十几减9的练习课……1课时

(3)十几减8、7、6……1课时

(4)十几减9、8、7、6的练习课……1课时

(5)十几减5、4、3、2……1课时

(6)十几减几的练习课……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整理和复习……2课时

3. 分类与整理(3课时)

4. 100以内数的认识(9课时)

(1)数100以内的数和数的组成……1课时

(2)100以内数字的读写……2课时

(3)数的序列和大小比较……2课时

(4)解决相关问题……1课时

(5)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减法……2课时

(6)摆一摆,想一想……1课时

5. 认识人民币(5课时)

(1)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及进率……2课时

(2)基础的数与加减法运算……2课时

(3)解决相关问题……1课时

6.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2课时)

(1)整十数之间的加减法……1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及整十……3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及整十数……3课时

(4)小括号的运用……1课时

(5)连加与连减……1课时

(6)整理和复习……2课时

7. 找规律(4课时)

8. 总复习(4课时)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5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包括以下内容:

快乐的农场——数数的乐趣;多姿的校园——认识20以内的数;小小分类家——分类与比较;探索自然——20以内数的加减法;实践活动;我爱观察——认识图形;美丽的春天——21—30各数的认识;趣味游戏——图形与位置;运动会小冠军——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小小统计员——统计的初探;乐在雪地——总复习等内容。

 二、目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真实情境中能够轻松认读和书写20以内的数,并能够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或事物的顺序;理解大于(>)、小于(<)及等于(=)的概念,认知个位与十位,辨识十位和个位数字的意义。<>

(2)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加减法的含义;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的口算,加深初步的估算能力。

(3)通过实物和模型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几何图形。

(4)能够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5)能够依据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和比较。

(6)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基础统计表,并从中了解一些简单的结果,初步掌握数据处理的方法。

(7)加深对20以内数知识的理解。

(8)增强对分类及比较以及统计相关知识的掌握。

2、情感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培养对与数学相关事物的好奇心,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

(2)通过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初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数一数、比一比,20以内的认识与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与排序。21~30各数的认识,图形的识别,20以内的进位加法,结合数学实践活动。

1、根据《标准》调整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

2、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体验,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设计活动和学习素材。

3、数的认知与计算相结合,逐步帮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

4、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初步建立数感。

5、在进行计算时,体现方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计算方式。

6、安排“运用数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设计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努力体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2、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以助力学生探索数学问题,帮助其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时常强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保持书写整洁的重要性。

4、将课堂教学与家庭学习实践相结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6

一、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概述

本班学生共有42名,主要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对这些孩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刚进入小学阶段,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上难以迅速适应,个别学生的行为常常为课堂教学带来挑战,但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和技能上已达到预定学习目标,他们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了较强的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尤其是在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学习任务中,他们的参与热情尤为高涨。然而,当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时,部分学生会表现出畏缩情绪。未来一学期中,我的重点将是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享受思维的乐趣和成功带来的成就感。

二、学困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学困生包含张伟、李明、王小红等同学。这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常常缺乏刻苦学习的态度,偶尔出现抄袭作业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造成这些同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如下:1、学习动机不足,导致学习效果不佳;2、学习策略欠缺,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3、家庭环境不良,影响学习发展。我们班学生家长多为来自农村的流动务工家庭,普遍教育水平不高,对孩子的教育重视不足,很多家长对‘养’的理解较为片面,缺乏教育意识,有时甚至在生活上也存在问题。一些家长因工作原因,选择让孩子在外地就读,导致孩子由于适应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学习困难。

【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涵盖以下几个主题:位置概念、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字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第一部分)、时间的认识、找规律、统计以及数学实践活动。

二、 教材编写特点

1. 以《标准》为框架,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数学知识。

2. 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设计活动内容与学习材料,强调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体验与理解。

(1) 设计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增加实际生活联系的内容,使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在教100以内的加减法时,将发新书、联欢会等生活场景作为起点,丰富计算教学的现实背景,让学生体会计算的重要性。

(3) 选择富有儿童兴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乐趣。

3. 教学内容的展开体现知识发展过程。

(1) 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 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

4. 注重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与探究中共同学习。

5. 数与计算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并体现算法多样性。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与技能。

(1) 丰富数概念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

(2) 在计算教学中展示多种算法,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法,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保护他们的探索积极性。

(3) 降低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

6. 提供更丰富的物体空间关系素材,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7. 培养学生的初步应用意识与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8. 注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实施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1) 为教师创设有关数学问题的情境提供多样的素材。

(2) 多种插图提供连续性情境,为多媒体教学及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提供了便利。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7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一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并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涵盖如下内容:认识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分类和比较,认识几何图形,学习20以内的数的加法与减法,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数学思维。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和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2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是本册的关键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也是理解更大数字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

除了数的认知与运算,本册教材还包含了简单的分类和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实践活动。学习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20以内的数,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参与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领域

1、能够熟练数出20以内物体的数量,区分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并能够读写0到20的数字。

2、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识别加减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初步掌握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熟练计算一位数加法及10以内的减法。

3、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基本含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5、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以及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

解决问题领域

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逐渐树立问题意识。

2、学生意识到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

3、学生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

4、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领域

1、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学生对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并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的帮助下,学生能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3、学生能够用20以内的数字和几何图形描述身边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4、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归纳等方法,体会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识别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五、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授的一(1)和一(3)班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踏上正式的教育之旅。这两个班级的学生都表现出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特点,大多数学生思维敏捷,对学习数学有较高的兴趣,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大部分学生能够数出10以内的数字,并能识别和书写这些数字;少数学生已经开始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但仍有部分学生对课堂学习适应较慢,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行为习惯尚需培养。针对这些情况,我本学期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上课、享受数学。

在课堂上,我将从常规训练入手,帮助学生适应课堂规范,例如如何整理书包、如何摆放学习用品、如何举手发言、作业的定义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本学期需要掌握并形成习惯的内容,尤其是良好的听、说、读、写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系统的引导与培养。

 六、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6到10的加减法。

(2)20以内的进位加法。

难点:

(1)10以内数的组成。

(2)凑10法。

 七、主要教学策略:

1、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具体情境,利用教具如小棒、图片等进行生动的直观教学。

2、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组成及20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趣味性游戏、童话故事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注重知识的迁移,降低学习难度,合理安排教学步骤。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8

一、学生基本情况

经过上一学期的数学学习,学生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上达到了学习目标,对数学学习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一些需要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学习项目,学生们更加积极。然而,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缺乏自觉性,有时不专心听讲,口算时也存在马虎现象,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但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少数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弱,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课堂规则的规范,及时进行差异化教学,以确保整体教学顺利开展。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提升学习效果仍然是一个重要目标。

二、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和十位数的含义,能够熟练数出100以内的数字,掌握100以内数字的读写和组成,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能用这些数字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 能够熟练进行20以内的退位减法计算,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的计算,学会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并利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体验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

4. 能够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5.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了解1元=10角,1角=10分的换算,并意识到爱护人民币的重要性。

6. 学会读、写时间(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并珍视时间。

7. 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问题。

9. 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0. 养成认真作业和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教材内容分析

(一) 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包括: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以及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学生在掌握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拓展到100,使其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习100以内数字的读写与组成,并形成对数字的初步感知。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个部分,本册教材主要侧重于口算内容,包括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这一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应结合实际计算问题,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在学生初步认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围绕位置与图形拼组进行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与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本册教材还包括人民币单位的认识以及具体时刻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个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图形或数字排列,培养对数学问题的探索兴趣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基本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现实背景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提高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措施

1. 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也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每个学生在情感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 加强基本口算和笔算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3. 注重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4. 结合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5. 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五、教学进度表

(一) 第一周(6课时):位置

(二) 第二周至第四周(18课时):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 第五周(4课时):图形的拼组

(四) 第六周至第七周(15课时):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认识数字的组成

(五) 第八周(5课时):人民币的认识

(六) 第九周至第十三周(30课时):10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七) 第十四周(6课时):时间的认识

(八) 第十五周(6课时):找规律

(九) 第十六周(6课时):统计

(十) 第十六周至第十九周(10课时):综合复习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9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班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显著提升,无论是在上课、完成作业还是进行口算方面,大家都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学习节奏。本班的学生表现得都较为乖巧,再加上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因此孩子们对数学课的兴趣依然保持较高。不过,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倾听习惯,并提升他们的思维训练,因为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思考时容易陷入定式,创新能力有待培养。班上有四个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困难,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依然保持,且对我比较信任,这个学期我将着重帮助他们,争取让他们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努力去掉学困生的标签。

学情分析期末测评情况:优秀 22人、良好 4人、中等 0人、不及格 0人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数与代数:

· 通过实际情境的体验,学生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字,并初步理解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掌握数位及其顺序,理解100以内数字的组成,能够比较两数的大小。

· 通过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及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 在生活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其相互关系。

(2)空间与图形

· 通过观察常见的平面图形,学生能直观识别这些图形,并正确命名。

· 初步感受“形”与“体”的关系,以及“直线”和“曲线”图形的不同。

· 学生能够在钉子板和方格纸上绘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

(3)统计与概率

· 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构建基本的统计表。

· 学生能理解简单的统计表,并对其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识数过程中,学生初步提升了思维能力。

(2)在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时,学生开始关注方法的合理性与灵活性,培养初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3)通过理解平面图形的过程,学生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4)在解决问题时,学生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并初步判断所用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

3、解决问题方面

(1)学生能够用100以内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方面

(1)在教师和同伴的鼓励下,学生对数学相关的事物产生好奇,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并解决问题。

(2)在帮助下,学生能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发现并改正错误,体验成功,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生初步理解数与形能描述某些数学现象,感受到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

(4)在数学探索活动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字的读写;初步理解“十”和“百”的含义,掌握数位及其顺序;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准确辨别图形;实际使用人民币。

教学难点:理解数位和数位顺序,弄清十九之后是哪个数;理解图形之间的联系及相互转换;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原理;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简单换算。

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他们熟悉的活动情境,帮助理解数字概念和数学知识构建。

2、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创设有意义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

3、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4、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5、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客观评价学生。

6、注重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7、关注张晨、李明、王海、陈丽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安排9篇》.doc
将本文下载保存,方便收藏和打印
导出文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https://yyds3.com/jiaoxuejihua/11577.html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扫描二维码手机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