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方案
本班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掌握了约3500个常用汉字,具备独立识字能力及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默读和思考,但仍有部分同学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面临一定的学习困难,尤其在字词记忆和写作方面。教材包含30篇课文,设置多元化主题,旨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包括认识和书写生字、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写作素材等。教学重难点为生字的认识与书写、文章理解及写作能力的提升。为此,采取激发兴趣、设计适应性作业、设置课前预习等措施,并重视课外阅读和日记积累,以促进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发展。
一、学情分析
经过五学年的学习,本班同学已掌握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能够独立识字。能用正确、流利的语音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的篇章。能够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能够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整体内容,并根据段落结构进行合理划分。学生能够阅读适合自己程度的儿童书籍和报刊,并了解其主要内容。能够观察图画和事物,表达清晰、连贯的语言。能够叙述自己观察到的事物。
本班中有几名同学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上遇到一定的困难,例如部分同学在字词记忆上存在问题,阅读和写作能力亟待提高。需要在这一学期内给予重点关注与帮助,以促进他们的进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包括30篇课文,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12篇。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一般情况下,每个单元设有3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本册设定的专题涵盖多元化内容,包括神话与传说、科学与发现、中华文化等,主题贴近儿童日常生活,蕴含丰富的教育意义。
三、教材特点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单元前的导语和情境图设计新颖,文质结合,具备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2、强调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重视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形成,既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也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后练习中增加词、句、段的积累,同时注重背诵指定段落及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3、密切结合学生的阅读和生活实际,设置适量的“小练笔”,满足学生的写作需求,以自主练习为主,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与写作技巧。
四、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习惯。
2、认识150个生字,能书写163个生字,具备一定的查字典、词典能力,提升独立识字能力。
3、能够使用硬笔书写规范的楷书,书写整齐;能用毛笔书写楷书,领会汉字的优美。
4、能够用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能借助词典理解词汇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6、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
7、积累词语和句段,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
8、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建议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0万字。
9、主动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完成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习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能主动进行习作修改和与他人交换修改。
10、乐于参与讨论,敢于表达观点,能策划简单的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和总结。
11、逐步了解查找和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0个生字,能书写163个生字,具备独立查字典的能力。
2、在阅读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情感,初步掌握文章表达方法。
3、主动积累素材,写出简单的记实和想象作文,学习调查与研究报告的写作,并能进行习作的自主和同伴修改。
六、教学措施
1、激发兴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根据语文课程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设计各项作业和语文实践活动。
3、设置课前预习要求,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4、运用现代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
5、妥善处理课内外学习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
6、认真批改作业,进行点评,组织单元测试。
7、落实每个单元的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以训练为核心,从内容分析导向设定目标,课文教学时关注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训练点,避免知识平均分配,忽视重点。在阅读重点训练时,充分利用每个单元前的“学习提示”,根据课文特点适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七、研究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注重平时的积累,作文也需要像语言基础和阅读一样,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和精彩段落。
1、通过课文内容积累,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会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的要求,让学生在背诵中感受语言的美,积极积累素材。会些好词佳句将为写作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
2、通过坚持写日记来积累,日记是材料积累的良好方式,内容广泛,可写生活琐事、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想法,能够自由表达喜怒哀乐,给予学生一个舒适写作空间。比如:每当开展一次班级活动或者观看一场电影后,学生都可将感受到的情景与体验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