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学期工作计划(精选2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强调科学教学改革,围绕三到五年级的《科学》课程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工作要点包括明确改革目标,构建知识、技能和情感的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互相学习与进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并确保实验教学质量。计划中还提到要重视教材分析,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科学思维方法,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掌握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讨三到五年级的《科学》课程。教研组全体成员将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此为导向开展教学、教改和教研工作。我们将继续以“共同备课”为契机,重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科学“阳光教育”之路。
二、工作要点:
1、明确改革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领域构建科学教育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贯彻《科学》学科的特点,既要强化基础知识,培养个性发展,又要重视实践,促进特长发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全面提升素质。
2、加强课题研究。
结合《科学》教学改革的特点,着重研究教师角色转换的实现方式,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延伸,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优化整合等方面。我们要加强学习,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注重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在学期结束之前,每位教师需撰写一篇有一定质量的教学论文、教学心得或教学案例,并制作1-2件优质课件,及时上传给教研员领导。
3、开展教研活动。
本学期,将根据教研组新老教师交替的特点,组织教师围绕《科学》教材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科学》教学改革的相关论文。学期初,每位教师需执教一堂教研课,并进行《科学》集体备课的中心发言或案例分析,组内的听课活动每位教师都要参与,做好听课笔记和评课发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是科学教学中重要的手段,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才能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学校在实验室的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每位教师需将实验室视为主阵地,制定学期实验计划,精心准备每次实验课程,确保学生在动手和动脑中,培养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在互动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迎接区里对实验教学的专项测试。
5、其它工作:
(1)认真备课和上课,结合《科学》新课程标准,准备九到十月份的区科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2)继续推动航模小组、科技竞赛小组等课外活动,组队参加十一月份的科技比赛,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3)做好科学专用教室的使用与维护,教育学生爱护实验室的仪器和桌椅,保持清洁卫生。
(4)加强仪器管理,做好维护、保养和必要的添置工作。
(5)积累整理好教研组的各类资料,为争创校级先进教研组做好充分准备。
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充分开发并利用课堂资源,与学生一同探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本册教材是科学学习的起步阶段,学生的学科认知尚未完全建立,科学兴趣和思维方式也初步形成。在知识传授方面应给予适度关注,而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并传授一些基本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科学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和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科学活动习惯,同时推动小组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
三、教材分析:
《科学》三年级上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基础教材,以“寻访与观察活动”为核心进行内容安排。第一单元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第二单元则考验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后续单元中涵盖了“水”、“天气”和“空气”等内容。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和自然现象,鼓励他们自主探索,识别物质的成分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常见材料的性质,学习基本的科学测量和逻辑思维方法。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提升观察事物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思维方法,努力提升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将科学理念转化为指导他们生活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3、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流程与方法,让他们亲自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取科学知识、提升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4、鼓励学生学习如何设立假设,分析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特别要重视观察实验中的测量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