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思品课程教学方案(实用4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适应中学生活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学将以“全教会精神”为指导,注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涵盖自我认识、社会责任、道德选择等内容,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教师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升思维与表达能力。教学目标包括增强学生的自学及分析能力,建立自信心,抵制不良诱惑,并培养环保意识。整体上,计划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其全面发展,适应新环境。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1、我们将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并贯彻“全教会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我们海之南学校所倡导的“学生发展”理念,以“激励与信任学生”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素养”为核心,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
2、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积极倡导民主平等、团队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进一步强化班级学习氛围,增强班级的学习积极性和凝聚力。
3、注重德育与教学研究,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道德兴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学风情况
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这一班的学生大多数在小考中未被公立学校录取,基础相对较弱,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尽管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但往往偏离了要点,主观题的回答经常出现跑题的现象,让我颇感困扰。然而,作为一名负责的教师,我的任务不仅是提升优秀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潜能学生获得发展。我设定的基本目标是:让所有同学明确学习目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材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教材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包含三节课程,旨在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尊和树立自信;第二单元包含四节课程,则引导学生走向自立人生,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教学目标:
1、首先要让学生勇于表达,通过口头和书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做题能力,体现育人的实际效果。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鼓励学生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协作,从而激发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拒绝“邪教”,远离“黄、赌、毒”,增强法治意识,用理论高度思考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发展。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2
一、教学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体系,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进教研及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教学相长中锤炼师德,磨砺心性,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生意义。
二、教育教学目标:
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学习方法指导、人际交往艺术的初步体验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塑造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学习、尊重他人及自立自强的素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妥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使他们真正学会生活与学习。整理归纳知识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理解社会发展和国家状况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推动素质教育,为学生未来融入社会、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七年级五个班的思想品德课。学生们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初次接触思想品德课程,无论在知识基础还是学习能力上均有所不足,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受到一些不适应,亟需引导与培养。班级人数较多、课时较少,本学期在做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能力素质教学,注重感悟与情境教学,努力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及活动系列化,从而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教学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教材内容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共十课,主要内容包括珍惜生命、掌握学习方法、学会交往以及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于克服挫折、锤炼坚强意志等。前三个单元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最后一个单元则是前者的保障,且后者的形成亦源于前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五、教学措施: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将其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
2、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挖掘教育资源。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道德实践的动机。
4、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6、实施互动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跃课堂环境,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7、充分应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过程、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8、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及多媒体等技术辅助教学。
9、善于倾听、沟通,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成长的促进者;对学生保持信心,关心每位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给予及时而真诚的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信赖学生的学习能力,接纳他们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并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六、教学进度:
(略)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他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生现状分析
进入七年级的学生,面临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变,心理和情感状态各有差异:1、对思想品德课的认知存在不同;2、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不一;3、道德水平和社会认知能力参差不齐;4、对课堂讨论和互动的适应能力强弱不同。由于上述差异,在同样的教学安排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果也会有所不同,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计划中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使用的人民版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教材分为多个单元,涵盖了社会生活、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挑战和社会责任。每个单元设计了丰富的探讨和实践活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挖掘,同时准备相关的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四、采取的措施
1、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认真设计每一课的教学计划,确保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4、注重课前预习,引导学生提前思考和准备问题。
5、定期检查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反馈。
五、教学进度安排
1、1~2周:第一课 自我认识与成长
2、3周:第二课 社会责任与我
3、4周:第三课 法律与生活
4、5周:第一单元归纳总结、检测
5、6周:第四课 道德选择与冲突
6、7周:第五课 尊重他人与自我
7、8周:第六课 友谊与沟通
8、9周:第一单元复习总结、检测
9、10周:期中考
10、11~12周:第七课 诚信与责任
11、13~14周:第八课 社会公德与个人行为
12、15~16周:第九课 环保意识与行动
13、17~18周:第十课 家庭、学校与社会
14、19~20周:期末复习检测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篇4
一、七年级思品教学指导思想
本教学计划以全面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作用。围绕“迈入中学”、探索中学生活、帮助学生适应与理解中学环境作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认真落实学校各项工作,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率。
二、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清楚指明:“本课程意在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必修课程。”教材改革致力于摒弃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理念,重构以学生成长经历为脉络的教材结构。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通过主题活动,整合并落实课程标准中关于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多个领域的内容。
第一单元:迎接新生活。本单元涵盖“珍惜新起点”“掌握学习新节奏”两个主题,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的要求:(1)积极与同学、朋友建立友好关系,培养开朗、热情的性格。(2)发展团结互助的精神,乐于助人。(3)正确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的重要性,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与利益。(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理解教师工作的职责,积极与教师沟通。(6)合理处理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本单元包含“珍爱生命”“快乐的青春步调”“自我新期待”三课及主题探究“认识新自我”。该单元重点落实以下课程标准的要求:(1)明白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珍视生命的独特性,认识生命的价值。(2)理解从小事做起实现人生意义的重要性。(3)懂得保护公共环境和设施的责任。(4)悦纳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5)掌握青春期心理卫生的基本知识,有效应对青春期烦恼,调节心理状态。(6)意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客观认知个人优缺点,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
第三单元:体验情趣生活。本单元包括“做情绪的主人”“感受生活”两课以及“展示快乐和充满情趣的生活”的主题探究。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的要求:(1)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2)合理应对学习压力,克服考试焦虑,规范学习认知。(3)关心和尊重他人,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与人为善。(4)陶冶情操,养成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5)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第四单元:健康与安全的生活。本单元包括第八课“学会拒绝”、第九课“保护自己”两课及“共筑自我防护的堤坝”的主题探究,主要落实以下课程标准的要求:(1)能够分辨是非,正确选择,抵御不良诱惑。(2)自觉抵制“黄、赌、毒”及邪教等不良影响。(3)增强自我反思及控制能力,杜绝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4)掌握特定情境下自我保护的方法。
三、教学举措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丰富知识,以适应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要求。
2、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精心准备每一课时。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分析、探究及主题班会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达到预期效果。
4、课堂教学中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鼓励学生从自身经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注重能力培养。
5、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课程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分享个人见解。
6、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相应作业,确保学生独立完成并按时交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