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历史课程教学方案
本教学计划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强调在身体成长与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与历史,激发学习兴趣,并关注个体需求。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思想情感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围绕中国古代历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探索性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材设计注重减轻负担与增强启发性,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与实践,以促进独立思考能力。每周的教学安排明确,涵盖隋朝至明清的历史内容,结合知识的融合与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最终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奠定基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成长和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他们的思维开始接触社会现实,某些观点往往反映他们对现实的理解。然而,受年龄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的社会辨识能力还在不断构建之中。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我们应该定期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仔细分析他们的学习状况,发现其优缺点,基于此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既要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关注特定学生的个性需求。
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还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及现象,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引导他们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历史资料,启发其进行想象、联想、分析、综合、比较及概括等认知活动。我们还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培养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目标,肩负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教材分析: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落实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想教育三大教育目标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强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
本学期将教授中国历史中的古代史部分,内容涵盖文化课和活动课,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课本根据历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清晰梳理重要的历史线索并总结内容。书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和“畅想天地”栏目,旨在启发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见解的表达,不求唯一答案。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按课为单位,叙述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一个教学时段。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则在于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教师需适当补充练习,以改善课堂训练效果,提升评估教学;
3、组织学生对某一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培养由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真正理解和记忆知识点,避免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中贯穿了一些材料阅读和“想一想”等栏目,虽然不是正文部分,却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思考空间,促使其更自主地学习,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智力,激发学习兴趣。这些内容也融入了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教育,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应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给予学生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减轻压力感,激励他们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情感和观念,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措施:
1.注重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与渗透
在掌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整体上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在多学科背景下掌握知识。在宏观上,保持合理的综合结构;在微观上,注重人文学科知识的渗透与融合。
2.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通过那些能为学生带来思维挑战的任务;通过丰富学生经验的教学内容;通过使学生获得积极深层次体验的活动,确保“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有效促进学生成长。
3.突出能力目标的主导
即强调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态度,创造融洽的环境,给学生足够空间,促使其主动参与活动,围绕能力目标的实现,探讨实现途径与方式,真正将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结合起来。
具体计划:
第1周(2.14-2.19)
期末试卷讲评,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第2周(2.20-2.26)
第二课“贞观之治”;第三课“开元盛世”
第3周(2.27-3.5)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第五课“各同为一家”
第4周(3.6-3.12)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第5周(3.13-3.19)
第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二)”;第一单元测验
第6周(3.20-3.26)
第一单元讲评;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7周(3.27-4.2)
第十课“经济重心的南移”;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8周(4.3-4.9)
第十二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期中复习1-4课
第9周(4.10-4.16)
复习5-8课
第10周(4.17-4.23)
复习9-12课
第11周(4.24-4.30)
期中考试
第12周(5.1-5.7)
期中试卷讲评;第十三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一)”
第13周(5.8-5.14)
第十四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第二单元测验
第14周(5.15-5.21)
试卷讲评;第十五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5周(5.22-5.28)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第十七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6周(5.29-6.4)
第十八课“抗击沙俄”;第十九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17周(6.5-6.11)
第二十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18周(6.12-6.18)
第二十一、二十二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第19周(6.19-6.25)
期末复习
第20周(6.26-7.2)
期末复习与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