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学计划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实践课程,鼓励学生走出传统课堂,参与真实的社会活动。课程通过参观、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围绕国家安全、法治、环保等主题,强调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融合社区服务与劳动技能教育。课程目标包括激发学生的社会参与兴趣、拓宽知识视野、提升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能力,并塑造良好人格。实施方式包括个人、小组及班级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丰富实践内容。课程安排了多种主题实践活动,如声音与健康、艺术节策划、理财知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社会责任感。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传统课堂,融入真实而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参观、调研、访谈、观察、测量与创作等方式,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全面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个性发展,使其在活动中获得理解、体验与感悟。
二、教材简析。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综合实践课程的理念、目标和特征而编写的一本学习材料,或称为一系列主题活动方案。在内容的组织上,以学生自我、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线,以国家安全、人口与民族、法治与社会、信息与传播、经济与生活、环保与资源、学校与家庭、健康与安全、创新与发展、社会参与、劳动技术等主题为核心,旨在将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能教育有机融合,内容涵盖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
三、课程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并培养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实践,拓宽视野,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及探索方法的基本常识。
3、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观察与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检索、分析、处理的方法,以及研究探索与实践实证的方式。
4、人格目标:通过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获得积极体验与丰富经验,塑造完善的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和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怀与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
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实施
1、课程的实施方式
(1)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班级活动、跨年级活动),体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2)活动地点(班级、校园、家庭、社区)。
(3)活动时间(集中与分散课时相结合)。
2、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造学校特色。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开发校本资源及社区资源结合,整合丰富资源,按计划有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利用图书室和计算机室,发挥图书的功能,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利用学校花园的动植物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研究与探索,丰富知识,提升活动能力;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的面貌、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2)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学校位于街道,拥有丰富的社区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较为丰富,应充分发挥这些宝贵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3)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在开展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认真修订活动方案及案例,进一步丰富校本教材的内容。
五、课程编排及进度。
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活动时间
声音与健康
听觉与声音的关系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拒绝噪音的宣传
9月
多彩艺术
盛大的少儿艺术节——我们的舞台与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
9月
理财小知识
如何获得零用钱、零用钱的使用与储蓄方式
10月
纸张与生活
纸的来源与使用、如何节约用纸及纸艺制作
10月
汽车与环境
汽车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未来的汽车设计
11月
全球大家庭
世界的多样性与大家庭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