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阅读课程教学安排(通用3篇)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计划包含四个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积累语言素材、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及提升写作能力。具体措施包括多种课型的教学,如阅读指导、读物推荐、阅读讨论等,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需制定课外阅读计划,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定量的古诗词背诵。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转变。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 1篇
一、指导思想: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始终秉持“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成就未来”的理念。为拓展学生的视野,让他们领略文字之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我们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一套“阅读课”教学计划。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领悟中华文化的精髓,同时也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和会读书的好习惯。
2、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优秀的诗词片段和故事情节,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提升语感。
3、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拓展精神世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4、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读书内容
1、新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
2、根据单元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相关的文章和书籍。
四、指导措施:
1、采用多种课型,如阅读指导课、读物推荐课、阅读讨论课、阅读欣赏课和读书汇报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多种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促进学生的理解与吸收。
3、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和“亲子共读”时间,确保他们每天的阅读时间达到至少半小时。
4、教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比如制定自读提纲。例如:
(1)看到书名你有什么联想?
(2)读完之后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3)有哪些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到心到、眼到。
强调“动笔即读书”的方法:
(1)圈点和勾画;
(2)写批注;
(3)记录读书笔记。
5、与学生一起阅读,及时分享读书体会。
6、在阅读期间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优秀读后感评选和精彩片段朗诵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学习成果。
7、制定计划、分层次完成读书笔记,做到有条不紊。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 2篇
一、情况分析
小学阶段的学童通过去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拼音知识,识字能力逐渐提高,但整体阅读能力仍显不足。他们在独立阅读课外书籍时常常遇到困难,亟需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与陪伴。本学期,教师应多利用时间为学生朗读优秀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并在下学期继续鼓励他们,培养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
二、总体目标:
增加课外阅读量,拓宽阅读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提高阅读的质量,并能自主选择合适的书籍。
三、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时间、方式、速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多样的阅读方式引导他们获取丰富的信息,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各学科的学习能力;
4、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辅导他们建立科学的认识论和世界观;
5、将“阅读教学”视为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素质的重要手段,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合作伙伴和引导者。
四、具体措施: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目前正处在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宣传和动员,初步开展课外阅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教授基本的阅读方法。
本学期将以激发阅读兴趣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手段,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同时教授他们简单的阅读技巧。
1、利用每周四、五的课外阅读课,为学生选择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借助丰富的表情和语调讲述故事;
2、积极借助家长的力量,在家庭中鼓励家长为孩子讲故事,让他们逐步爱上阅读;
3、组织拼读小比赛,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场景让孩子们拼读,激发他们的识字意识;
五、阅读进度安排:
上学期:《西游记》(拼音版)
《故事大王》(拼音版)
《寓言故事》(拼音版)
下学期:《谜语故事》(拼音版)
《格林童话》(拼音版)
《安徒生童话》(拼音版)
小学阅读课教学计划 3篇
一、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现代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拥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开放的视野。这些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而是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来培养。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情,我们将以“拓宽视野,启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为核心目标,在阅读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目的:
开展阅读指导课,旨在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实现“要我读”向自发的“我要读”的转变,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的持续性,提升他们整体的阅读水平,并发展综合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
1. 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词。
2.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相关书籍,四年级以中外名著为主。
四、课型:
(我们的课程努力做到丰富多样。)
1. 阅读指导课
该课型主要教会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学会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够制作简单的读书笔记或读书卡片;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评价与想象能力等;帮助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四年级可采取摘录式笔记的方式,结合摘录优美的词句与个人感想。(感想可以是零散的句子,但必须是真实的阅读感受。)
2. 读物推荐课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阅历浅薄,选择读物时常显得随意,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读物推荐课,通过讲解主要内容、朗诵精彩片段、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向学生推荐书籍,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个性发展,积累文化素养,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 阅读研讨课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工具书消除语言障碍,通读文本后,提出问题或由教师设计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总结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总结性讲评。
4. 阅读欣赏课
此类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欣赏阅读材料,通过配乐朗诵、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欣赏,接受美的熏陶,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5. 读书汇报课
这种课型基于学生课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汇报他们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与感受。主要形式包括:
① 读后叙述:组织学生复述所读书籍的主要内容。
② 辩论赛:针对书中涉及的相关论点开展辩论,提升阅读的深度。
③ 交流评论:分享个人的阅读方法,评点书中的人物及写作技巧。
④ 表演展示: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创编为小品或剧本,在课堂上表演;或“为喜欢的书插图”等形式展示。
五、课外阅读的要求
1. 对教师的要求:
(1)各年级组长需制定本年级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计划,语文教师按计划备课,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2)每周开展一次阅读课,并确保每节课都有教案,电子备课应详尽,手写可备简案。可集体或个人备课,教案需包含阅读主题、目标、过程、成果和教后小记,特别注意教后小记的质量和成果的收集。
2. 对学生的要求:
(1)每位学生需拥有一本《小小读书迷》《采蜜集》,每周可选择性布置一次摘抄或读后感作业,具体内容由老师根据学生情况自定。
(2)每周完成一至两首新课标必背的古诗词(由教师指定)。
3. 具体安排:
第一板块:走进名篇
1.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介绍主要内容和精彩章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鼓励他们查找书目,采用多样形式开展阅读。
2. 每周举办一节阅读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名篇,传授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做好阅读摘记。
第二板块:自主阅读
在集体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1. 帮助学生制定相应的阅读措施:
(1)确保每周一定的阅读时间和数量,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
(2)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动笔。可以利用《采蜜集》摘抄优美句子和精彩片段,或写出读后感,还可以借此机会发挥想象,创作童话故事。
2. 定期检查和交流阅读摘记。
3.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编写的童话故事,制作主题阅读的小报,展示阅读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