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音乐课程教学策略计划
本学期七年级音乐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实施符合课程标准的多元化音乐教育。教材分为七个单元,涵盖经典歌曲、乐器知识、音乐欣赏等内容。第一单元通过合唱和竖笛演奏激发学生兴趣,第二单元分析音符结构,第三单元关注人声表现力。班级演唱会激励学生自主表演,乐器单元通过直观体验深化理解,音乐与生活结合鼓励创造性表现。教学目标包括发声训练、视唱与练耳训练,强化音乐知识与情感体验。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注重因材施教、课堂形式多样化,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借鉴外校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相比低年级,学习能力显著提高。虽然他们在音乐教育方面的接触有限,但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应注重补充音乐相关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歌声响起
内容安排:《新时代的少年》、《故乡的海》、《快乐的家园》、《亲爱的朋友》、《雪花的祝福》
教学设计:
《新时代的少年》:是一首适合班级齐唱的歌曲,通过全班齐唱,展现新时代青少年的朝气与活力,让学生体会合唱的魅力。
《故乡的海》:以竖笛为主要演奏乐器,旋律柔和优美,适合全班演唱。可以采用竖笛伴奏配合女声独唱,避免男声变声期间的声音问题。
《快乐的家园》:这是一首学生们普遍喜欢的通俗歌曲,尽管难以唱好,可以通过卡拉OK与MTV的方式学习,也可以邀请擅长的同学现场演唱。
《亲爱的朋友》:流传已广的意大利民歌,深受学生喜爱。可以讲解歌曲的背景与电影《桥》的故事,为学生学习这首歌打下基础。
第二单元:音符的旅程
教学设计:
首先列举几首学生熟悉的歌曲或旋律片段,分析其音符结构(如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通过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音阶在情感表达及地域风格上的差异,教学歌曲包括《金山上的阳光》、《四季之歌》、《雪花的祝福》、《Do、re、mi》等,教师可组织合唱或让同学独唱一小节。在另一堂课中,可以围绕西藏音乐展开创作课程,突出其独特的风情与五声音阶的运用。
第三单元:人声的魅力
内容安排:《跳蚤之歌》、《回声》、《波尔卡闲聊》
教学设计:
首先欣赏《跳蚤之歌》,分析角色特征,探讨多重心理状态的声乐表现手法,鼓励学生模仿不同角色的声音,尤其是男生,欢迎女生参与。
《回声》则重点在于音量的控制,帮助学生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
第四单元:班级演唱会
这是一节以学生表演为主体的课,内容和形式均不受限制,学生可选择表演自己学过或喜欢的歌曲。
第五单元:乐器的色彩
内容安排:
《青少年管弦乐指南》(片段),结合学生对弦乐的直观体验,介绍管弦乐队的种类及乐器特点,以加深对乐器的理解。
《日出》和《乡村傍晚》是两首风格迥异的管弦乐曲,通过欣赏,学生可以感受音乐如何描绘自然景象,领略标题音乐的韵味与乐趣。
在欣赏过程中,可以邀请班上会演奏乐器的同学进行表演。
第六单元:音乐在生活中
本课旨在通过设计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鼓励同学们单独或组合表演,大家来猜测动作所表现的内容,以此创作简短的音乐作品(动作形式多样,包括舞蹈和生活中的动作),视班级情况可安排一到两节课进行。
第七单元:少年时光
以学唱《小小少年》为主,策划“少年时光”联欢活动。
三、本学期教学任务:
(一)发声训练部分。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唱歌练习曲,系统进行练习,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培养良好的发声习惯。
(二)视唱、音乐知识及练耳部分。根据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接受能力,系统性地进行训练,确保与发声练习有同等的要求。
1、读谱知识:结合键盘了解C1到C2在高音谱表上的音名,认识常用音符和休止符,了解名称及其时值,学习附点音符及其名称和时值,掌握不同拍子的指挥图式及顿音记号和唱法。
2、视唱部分:视唱C调号上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在教师的引导下视唱包含所学音程及节奏的单声部歌曲,练习各种音程的视唱,能够进行划拍。
3、练耳部分:练习听记两个音连续的小旋律,听记2-4小节的节奏,辨别二拍子与三拍子的歌曲,标出小节或节拍。
(三)欣赏部分。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旋律的基本知识(如旋律进行的方式、特点及表现意义),进一步强化情感体验与音乐形象的感受。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课前和课后的准备,为学生的体验和学习提供充分的保障,关注与新课标的结合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2、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设计每节课的导入环节,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4、课堂形式要多样化,结合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和表演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中掌握更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团结协作和创新能力。
5、积极与其他学科沟通,探讨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的要求。
6、多观摩其他学校的课程,将好的经验引入本校活动,拓宽学生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