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安排
山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包括七、八、九年级的课程安排与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七年级和八年级各设22节课,因学校活动及假期,实际授课分别为14节和15节,涵盖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网络基础、Excel数据处理等模块。九年级原定36节课,因各种因素减少至30节,重点复习迎接中考。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积极性高,但因课时少、缺乏课后巩固,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教材继续使用北京理工大出版社的《信息技术》,将重点教学Word、PowerPoint及多媒体处理等内容。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采用课堂授课、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任务驱动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整体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及应用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
一、上学期信息技术教学
七年级信息技术课应安排22节课,其中3节为下学期课程。由于受到学校活动和假期影响,实际授课最多为14节课。完成了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模块和第二单元:操作系统模块的教学。
八年级信息技术课也应安排22节课,包括3节下学期课程。因学校活动及假期,实授课最多为15节,顺利完成了第一单元:网络基础与应用模块和第二单元:excel数据处理模块的教学。
九年级信息技术课原定36节课,由于活动和假期,实际授课最多为30节。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工作,主要针对迎接信息技术中考的综合复习和七年级教材的系统复习。
二、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的全体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课时较少,每周仅有一节课,导致学生的记忆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课后未能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状况不尽理想。部分有条件的学生在家中或父母工作单位能接触电脑,上机时间较多,操作相对熟练,而大多数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听讲,缺乏课后练习,所学知识容易遗忘,因此操作生疏。尽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较高,毕竟信息技术相较于语文和数学显得更有趣,但他们对计算机的理解仍需加强,需要进一步引导。
八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了较强的紧迫感,学习态度和习惯有所改善,但仍有很多学生不主动及时复习,许多家长对学生使用电脑的管理较为严格,尤其是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家长往往很少让他们接触电脑,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10月份的中考备战后,许多学生认识到认真复习的迫切性,因而学习效率明显高于七、八年级,很多学生也表现出更加专注和努力的态度。
三、教材分析
在第二学期,学校继续使用北京理工大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
七年级教材将安排学习word基础模块和flash基础模块,重点是word基础模块,难点在于flash基础模块的教学。
知识点包括:word模块涉及“编辑word文档、字符与段落格式设置、其他格式设置、图文混排、表格的设置与美化、页眉页脚设置、页面设置与打印”等;flash基础模块包括“动画概念与flash、flash绘图、逐帧动画、形状补间动画、补间动画、沿特定路径运动动画、遮罩动画”等。
八年级教材的安排包括powerpoint基础模块、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模块(photoshop与goldware)以及网页制作模块,重点在于powerpoint基础模块,难点则是photoshop基础模块的教学。
知识点包括:powerpoint基础模块囊括“建立与编辑演示文稿、插入多媒体、设置幻灯片背景与内容格式、设置动画效果、设置页眉及页脚和打印、使用超链接和动作按钮、母版的使用”等;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模块涵盖“photoshop软件基础、goldware软件基础、会声会影软件基础”等。网页制作模块的知识点包括“网站建设与网页编辑、文字格式设置、超链接设置、插入图片及网页布局规划”等。
九年级的复习将安排多媒体信息处理基础模块(photoshop与goldware)和网页制作模块,重点依然是powerpoint基础模块,而photoshop基础模块的教学为难点。第二轮复习将涵盖九个模块的操作题型讲练,第三轮则是中考模拟题演练。
四、指导思想:
依据《山西省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及学校工作计划,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升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基础。
五、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信息的特征与概念,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 熟练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与系统工作原理。
3. 能运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及表达与交流。
(二)过程与方法
4. 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识别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明确信息需求。
5. 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合理的信息加工来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
6. 能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式表达信息、阐述观点、交流思想、进行合作。
7. 经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的评价,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激发并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9.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及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培养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与改善生活的意识。
10. 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遵守与信息技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伦理道德规范,健康、安全、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的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与协调发展。
六、教学措施
本学期将主要采用课堂授课、学生自主学习及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教学,适当开展一些小型竞赛及课堂评价。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操作为主要方式。
1.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2. 通过演示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知识。
3. 知识传授时注重“新”的元素、落实“趣”的因素,突出“活”的教学形式并确保“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识别“难”点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及认知能力训练;巩固知识时,强调务实,通过实际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