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美术上册课程教学安排
六年级学生的美术基础不一,教师需引导学生的兴趣,鼓励其技能发展并培养良好绘画习惯。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艺术课程,不仅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还促进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包括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和良好道德情操,提升观察、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力。教学内容涵盖欣赏美术作品、学习物体结构与空间关系、构图、以及中国画等。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认真备课,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基础训练,加强个别辅导,并参与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多样化考核学生表现。
六年级学生的美术基础各异,学生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也有明显差别。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地分辨色彩,具备较强的物体形状理解能力,并愿意动手实践,对于手工制作课充满了热情,同时展现出较高的审美欣赏能力。
从六年级上学期的美术学习情况来看,学生们对绘画充满了热情。作为美术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的兴趣,鼓励其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展,同时培养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班级中在美术方面有潜力、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更加系统的辅导,以进一步提升他们绘画的能力。而对于学习美术有困难的个别学生,应该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二、教材的分析与理解: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不可或缺的艺术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还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涵盖欣赏、绘画、工艺等方面。通过美术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浓厚兴趣与热爱,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帮助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及技能,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要求:
1、 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其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及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意识。
2、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对美的感受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结构与空间关系,学习基本的构图与色彩知识,进一步提升绘画表现能力与设计制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
1、 欣赏适合儿童理解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
2、 认识立体物的透视现象,初步学习运用线条和其他材料表现立体物。
3、 学习基础的构图知识。
4、 体验中国画的笔墨魅力,进行中国画的临摹。
5、 了解木版画的制作过程,并进行实践制作。
6、 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开展具有创意的制作活动。
7、 结合所学美术表现方法,为书籍、新闻故事或事件进行配画。
8、 认识标志和街头标识的功能,学会进行区分。
9、 运用已学的美术知识进行综合练习。
五、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
1、 认真学习课程大纲,细致备课,妥善处理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与双基训练的关系。在教授双基本知识时,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融入,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情感陶冶作用,努力促进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能力的提升。
2、 改进学习和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觉材料,突出重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扎实掌握知识与技能,并有效提高其审美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3、 坚持在阅览室内学习,深入研究教材,强化基础训练,制作优秀示范作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影片和录像进行直观教学。
4、 加强个别辅导,认真进行课堂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针对表现不佳的学生,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同时推荐优秀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其进一步成长。
5、 关心美术教学的改进与发展,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验,提升教学质量。
6、 学业考核以平时表现为主,考核方式要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