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课程规划方案(实用3篇)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计划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包含现代文学和文言文,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教学目标包括加强爱国情怀,掌握文学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针对班级的学习基础差异,计划采取分层次目标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加强作业管理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综合性学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努力缩小学业差距,推动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认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树立“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开发每位学生的潜力,培养其健康的个性,增强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提高其思想深度、文化修养、观察力与思维能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除“精读”、“速读”外,还涵盖了“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内容。其中,前五个单元主要为现代文学作品,后两个单元则以文言文为主。每个单元都注重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本册教材选取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生机勃勃的新课文,经过合理引导,学生们必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根据课改精神与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初步制定了本学期的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塑造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重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素养,促进健康个性形成,逐步打造健全的人格。
2、知识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作品的基本知识,理解描写和修辞手法,熟悉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3、能力目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基本的阅读、听、讲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形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片段,初步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养成阅读和看报的习惯。
4、人文素养目标: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将文中感受到的人文素养融入生活,提高个人的文化品位。
四、班情分析:
本学期我负责的173班是同年级的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一年度的教学中有了显著改善,但仍有少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对写作仍显得畏惧。
五、具体措施:
1、重视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促进课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实践语文的机会。
2、针对语文学科特点及社会对语文的新要求,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实现教书育人相结合。
3、加强综合、简化思路,突出重点,关注知识、能力及情感之间的联系。重视知识积累、感悟和语感的培养,提升语文素养整体水平。
4、强调学生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积极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面提升语文能力。精心备课,特别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变革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与难点,推广探究学习法,避免不必要的琐碎分析。
5、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灵活命题,形式多样,鼓励写随笔和读书笔记,尝试互批,以改促写,提高作文水平。
6、实行分层次目标教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辅导,以实现整体提升。
7、引导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鼓励合作精神,开展互助活动,帮助后进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加强科代表及小组长的带头作用,确保每节课、每个单元的知识掌握。
9、作业布置和批改要因材施教,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
10、利用竞赛和学科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和演讲会,锻炼能力,提升兴趣。
11、组织每课前一分钟的演讲,例如自我介绍、新闻分享、小故事或成语解释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2、安排3-4次辩论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2
本学期,我将继续负责八年级(第三、第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计划以确保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的原则,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树立清晰的学习与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建立有目的的学习习惯,将班级的学习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
2. 教会学生将大目标细化为小目标,从而逐步解决具体问题,实现整体目标;
3. 继续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技巧,提高阅读和背诵的能力;
4. 教会学生逐步积累的学习方法,依据每位同学的特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5. 引导学生珍惜时间,感恩来自父母、亲友和老师的关爱,并以实际行动回报;
6. 力争本学期语文成绩优秀率达到30%,合格率98%。
三、学情分析:
第三班现有学生37人,第四班39人。两班在七年级初期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成绩不理想。不过,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很多学生的进步明显。在此基础上,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语文成绩的提升。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语文教材分为五大板块和六个单元,这种结构是对以往教材的继承与发展。五大板块包括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古诗词背诵及名著导读等。六个单元则是根据文章内容或文体将课文进行分类。
五、教学措施:
1. 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教书育人并重。
2.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方法,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和创意思维。本学期重点关注基础较差的学生,将采取措施促进他们的提升,努力缩小与优秀学生之间的差距。
3. 突出实践活动,激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训练技能,全方位提升语文能力。
4. 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打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以及学校与外界的连接,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关注时事,提高他们的眼界。
5. 加强作业管理,逐步培养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确保每一课和每个单元的过关,不进行繁琐的分析与机械的练习。
六、本学期个人提升计划:
(1) 定期参加听课活动和教研组的各项活动,以收集和研究优秀的教学案例;
(2) 及时撰写教学反思和日记,将经验进行整理和升华;
(3) 精心准备每一节课,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探索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教学方法;
(4) 确保课堂结构严谨、内容生动有趣,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篇3
一、班情分析
本班目前在籍学生共计25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0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老师们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实践研究的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然而,部分学生对于新教材和新教学方法的适应能力仍显不足。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仍呈现出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未能完全融入课改要求的教学情境中。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写,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力求构建一个全新的教材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全书采用主题单元的组合方式,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综合训练,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探索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学生视野,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人格。
2、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涉及的主要作家及作品,掌握相关的描写手法、修辞技巧及词类知识,记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音形义。
3、知识运用能力目标
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汉字、词语,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领会词句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具备一定的语言敏感度,初步掌握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形成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够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一些经典段落,培养文学欣赏能力。学习文言文时,要求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提高读书和关注时事的习惯。
4、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将课本学习到的语文素质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个人文化品位,包括待人接物的礼仪、处世的心理、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等。
四、教学措施
1、以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为契机,强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积极融入新课改,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提问,实施课堂民主化,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教师需全面把握教材,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和内在联系,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情况,实施集体备课,共同探讨,关注全体学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救与提升,争取教学成果丰硕。
3、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开展口语交际练习,结合教材中的经典名著进行诵读和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重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4、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持续性,奠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注重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
5、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探索网络学习,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及有益的课外书籍,提升文学修养,陶冶高尚情操,使学生具备社会所需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6、强化学科之间的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与课外学习资源,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衔接,鼓励跨学科的综合活动,提升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
五、教学进度表
第一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1)
1、《新闻摘录》(2)
第二周:2、《芦花荡》(2)
3、《蜡烛》(2)
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如何收集资料(4)
第三周:4、《给布特勒上尉的信》(2)
5、《亲爱的爸爸妈妈》(2)
综合性活动写作与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2)
第四周:综合性活动写作与口语交际:“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
6、《阿长与《山海经》》(2)
7、《背影》(2)
第五周:8、《台阶》(2)
9、《老王》(2)
10、《信客》(2)
第六周: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3)
11、《桃花源记》(3)
第七周:12、《短文两篇》(3)
13、《核舟记》(3)
第八周:14、《大道之行》(2)
15、《杜甫诗三首》(2)
综合性学习写作与口语交际:莲文化的魅力(3)
第九周:16、《中国石拱桥》(2)
期中复习(4)
第十周:期中复习与学习竞赛
第十一周:17、《桥之美》(2)
18、《苏州园林》(3)
第十二周:19、《故宫博物院》(2)
20、《说“屏”》(2)
第十三周: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说不尽的桥”(3)
21、《大自然的语言》(2)
22、《奇妙的克隆》(2)
第十四周:2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
24、《生物入侵者》(2)
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2)
第十五周:25、《你一定会听见的》(2)
写作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3)
第十六周:26、《三峡》(2)
27、《短文两篇》(3)
第十七周:28、《观潮》(3)
29、《湖心亭看雪》(2)
第十八周:30、《诗四首》(3)
期末复习(3)
第十九周:期末复习(6)
第二十周:期末复习与考试(6)